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

点赞:29898 浏览:1412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

祝大彤,太极拳研究专家.出版过《太极内功解秘》、《太极拳解秘十三篇》等著作,并出版有《太极推手艺术》等音像制品.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武当拳研究会顾问、吴图南武术思想研究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太极文化和文化太极,是一个层面上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教授太极拳,不是单单教拳套路,而称为传播太极文化.如果只干巴巴教授一套拳架子,没有文化内涵还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吗?练体操领操员的领操口令一、二、三、四等练操者随着口令手和脚机械的伸展和收缩,虽然手脚在动,但手和脚并不是一个整体运动,而太极拳也如此动作,无异于练太极操.体操是体操,太极拳是太极拳,同是肢体在动,但其质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太极拳诞生至今从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拳理论《授秘歌》计算,也有千余年的发展史.太极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山野农村走向京都,进而越过长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吴图南先生说得好,他说:“(太极文化)科学化,群起研究,互相探讨.成为真善美的体育活动,推而广之.渐及于全世界,全人群,岂不伟欤!”这就显示了太极文化的魅力.

文化太极决不是干巴巴练一套拳架子.太极拳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太极内涵诸如阴阳变化,举动轻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变换,用意不用力,妙手空空等等.太极文化的内涵靠学练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去悟,悟得是自己的功夫.怎么去悟呢?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修炼者的“着熟”很重要.先贤也提倡悟,从哪方面去悟呢?我在多年的太极拳修炼中,体验出从研究拳理、心态调整、太极拳思维等三个方面去悟,是进入太极拳内功的准确通途.

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太极拳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一条途径:研究拳理

陈鑫、宋书铭两位先贤,是清末民初跨朝代的太极大师、太极拳理论家.他们的拳论字字珠玑,烩炙人口,像“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怀中不支离.”“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万象包罗易理中”(宋书铭).“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一引一进,奇正相生”“柔中富刚,人所难防.”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返真归朴后,就是活神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秀岩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间之神,尽显大雅风规.”(陈鑫)


研究拳理是每位深研家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陈鑫大师在学拳须知中,提到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就容易了.足见学拳明理多么重要.

第二条途径:心态调整

学练太极拳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想经络想血道,想这想那什么拳也练不好.请重温金庸先生关于习练太极拳的心法.金庸先生在(吴公澡《太极拳讲义》)的跋中写道: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敌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吧.

没有平和安静的心态练好太极拳是困难的,这是太极文化的特性.

第三条途径:建立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练太极拳要改变思维、改变观念.以常人的思维,以常人的观念很难领悟到太极拳的特性,通俗说,要逆向思维,才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人类有人类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因为人类的主观、主动随时表露出来,这种主观和主动是人类习惯性的生活规律.人类活动跟太极拳活动是不相容的.要习练太极拳,人类要放弃人类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服从于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不能主观主动.练拳应用减法练拳,应被动练拳.减法被动练拳并不复杂,操作并不麻烦.练拳中,手的动作越少、越小,方可体验到太极拳的真谛.因为太极拳有“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太极无手”之说.

主动、主观永远练不好太极拳.减法被动习练太极拳是太极文化之特性.

责编:曹革林 E-maillansheng12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