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文化中的濮

点赞:4489 浏览:171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濮人作为远古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中较大的群体,它在许多方面同夜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濮人的竹文化、山地文化形成了夜郎鲜明的高原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依然延续在濮人后裔民族仡佬族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中.

关 键 词 :夜郎文化 高原文化 仡佬族 濮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博士后)

夜郎文化根植于云贵高原地区,自旧石器时始至今,经历多种文化的冲击和包容,而逐步发展成熟,到战国末期夜郎文化已成为西南区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氐羌文化、百越文化、三苗文化以及汉文化一同构成西南山地游耕文化,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中所言的“西南夷”风俗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夜郎既然是西南夷中最大的民族共同体,那么,它的主体民族是什么民族它对夜郎文化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夜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船柯处,乃改其名为柯.”①战国时期,已经是西南地区的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汉武帝设立郡县,将其并人郡.夜郎的地域范围,据《后汉书》记载,东与交趾,西与滇国、北与邛都相邻.《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云:“上问相如,相如曰:‘邛、祚、冉、胧者近蜀,道易通,异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至县,愈于南夷.”’颜师古注曰:“南夷为犍为、舸也.西夷为越、益州也.”②又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云:“(汉武帝元光五年,)唐蒙通南夷”、“(汉武帝元朔三年)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专力城朔方”③.在“西南夷”这个大的范围中,《史记西南夷列传》把西南夷又分成“西夷”和“南夷”.司马迁作这种划分是以西汉时期巴蜀的地理位置为参照物的,巴蜀以南的夜郎称“南夷”,以西的邛、、冉、、斯榆称“西夷”.据此,潘光旦提出:“南夷,指夜郎及夜郎旁诸小邑.《史记》之西南夷,《通鉴》分别为南夷、西夷,西夷指邛、、冉、斯榆.”④至于夜郎之地域范围,从楚庄入滇,汉武帝时唐蒙复修西南夷道这两条路线来考察,夜郎的中心地区是指贵州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安顺、普定、镇宁、关岭、清镇、平坝等县”⑤,辐射范围“北起遵义,南抵滇黔桂三省交界处,东起黄平、福泉,西至滇东与云南地域交接处.”⑥

“夜郎”古属“南夷”,在族属上与春秋时期的濮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云:“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⑦,这里,常璩明确地指出夜郎古属濮.濮在春秋时期已是南方颇具势力的民族,《国语郑语》记载,周宣王六年,楚公子叔熊争国失利,“逃于濮而蛮”.其后又记云,周平王时期,“楚蚧冒于是乎启濮”.《左传》宣公十二年亦云:“训之以若敖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敖冒时期,楚国控制地区大都在沮漳流域,故其所“启”之“山林”的“濮”地,地理范围应该是楚国以西以南的长江沿岸.又据《逸周书王会解》附《伊尹献令》所云“正南”有“百濮”⑧.《左传》昭公十九年记云:“楚为舟师以伐濮”,杜预注云:“濮,南夷也”.楚以舟师伐濮,意味着楚渡江以夺濮之地.故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指出:“盖濮在多水之地,约当楚之迤西向南”⑨.《左传》昭公元年记云:“(虢之会,晋赵孟语楚公子围:)吴濮有,楚之执事,岂其顾盟”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疏引杜预《释例》云:“濮在(楚)南,今建宁郡南有濮夷”⑩.杜预在《春秋左传释例土地名》亦云:“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⑾又西周金文《宗周钟》铭云:“南国服子,敢舀虐我土,王敦伐甚,揲伐厥都.服子遣间来逆邰王,南夷东夷,具见廿有六邦.”⑿服,唐兰解释:“服濮声相近,后世或收濮为服耳.春秋时有濮及百濮,近于楚”.⒀此外,罗香林、杨树达等俱释为“濮”.《盐铁论备胡篇》云:“南越内侵,猾服令、氐范、冉骁、唐、昆明之属”⒁.从氐范、冉、唐来看,皆为西南境内的少数民族部落,“服令”极有可能也是当时中国西南境内某个部族的名字.徐中舒云:“服濮古同,在帮并母,疑服即《牧誓》‘微、卢、彭、濮人’之濮.”⒂饶宗颐也认为,“南国服子,百濮之君长”⒃.宗周锺经郭沫若、唐兰考订为周厉王时期.铭文所记,在厉王时期,已有南“濮”恃强侵扰周之“南土”,故厉王命虢仲征之,濮人朝王.由此可见,濮在西周晚期业已是南夷之大邦.《尚书》中亦有武王伐纣,濮人从征的记载,其《牧誓》篇云:“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等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等及庸、蜀、羌、、微、庐、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⒄《史记正义》引用《括地志》云:“濮在楚西南.”⒅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绵亘百濮.”⒆左思《蜀都赋》说:“于东则绵巴中,百濮所充.”⒇可见,蜀以东、楚以南和西南,都有濮人分布.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文后所附的《春秋夷蛮戎狄表》中,对濮族的地望有这样一个概要说明:“濮经传言百濮其地不可深考,盖在湖南辰沅以外.”(21)

从古籍所记,大致上我们可以得出,在春秋时期,楚国西南部广大地区是濮族所居之地,地处“南夷”的夜郎其属地也应在濮族活动范围以内,因此,从地理位置上考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濮族是构成夜郎区域文化的主体民族.对此,我们也可以在濮人后裔民族――仡佬族的古歌《三月三用书》和《供山用书》中找到证据.

夜郎文化中的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三月三用书》

柯国,夜郎国,它是哪家国哪个朝代建建在哪一点

哪家来建起哪家又来征

柯国,夜郎国,两个同是一家国.柯建在春秋时,战国才建夜郎国.

柯先建起,夜郎后建百十年.

都是建在西南地,本是仡佬自己建.

楚国襄王抗秦时,大派兵力进西南,

军过沅水地,就把夜郎灭.

洪武来登位,大调北兵来征南.西南仡佬被扫光,又调北民来填南.(22)

(二)《供山用书》

三月三(二)是供山,(告)劳(23)受害真惨然. 楚国争锋(遣)战(帆),他国之仇报父冤.

楚国争锋战火起,派兵庄来西南.

领兵沅水且兰地,来到西南(攻)且兰.

一心要把夜(郎)歼,(告)劳由此便遭惨.

(告)劳看透人间事,不染红尘上高山.

夜郎王占夜郎(关),扶正(贬检测)保江山.

(楚将)随兵来追赶,前有(大)河在路边.

无奈便把船家喊,就叫船家快渡船.

船小难渡人和马,渡得马来人也难.

夜郎头见了这光景,立誓不蒙这死冤:

一愿将刀(旨)意死,二愿把箭封喉管.

发誓一起归阴府,楚骂(告)劳功高折(寿缘).

楚王一时得(了)胜,摆下一阵九里山.

楚王设下牢笼网,害死仡佬万千.

幸有老天开龙眼,逃脱仡佬九(汉)在.

仡佬九(汉)又发誓,立志同心保江山.

好好守住西南地,保住仡佬夜郎在.

夜郎辖地到处是,仡佬(住)的真分散.

独山清平来坐起,独山都匀也坐参.

马桑窝地不用讲,天柱桐梓也在连.

镇宁郎(代)随后坐,黔中(秦汉时期,贵州东部地区称为黔中)过来一连(片).

唐尧至(宋)四千八,元朝接位掌兵权.

元朝顺帝国运废,天下大乱起灾烟.

到处都是刀兵起,人民逃到美良川.

上无扒来下无(奔),丢家失业弃家园.

天下混乱无真主,天差洪武定江山.

本是洪武来开赦,调起北兵来征南.

西南仡佬被消光了,又调北民来填南.

挽草做的标为界,放火烧山标记完.

这样遭难无数次,四处分散难团圆.

仡佬(遭)劫人减少,余下无处把身安.

仡佬苦处无处诉,离家分散各自迁.

又无城池并口岸,也无集市和省垣.

各家自己找扎处,有的人家往南迁.

先立普里来扎住,然后又来建习安.

习安原为阿达卜,(倒)建要传万万年.

才把习安来建起,接着又被赶分散.

无奈只得往北去,一起向北往前走.

(上)了大路各自走,分散各立一坐山.(24)

《三月三用书》和《供山用书》是依据仡佬族人用汉字书习的手抄本整理出的仡佬族古歌.写于何年,抄于何年,都没有记载.两书主要叙述了濮人后裔民族――仡佬族从春秋到明洪武年间的民族历史.仡佬族系古代之濮人,是众所公认的贵州世居的土著民族,它经历了由濮到僚(獠)再到“仡僚”的演变.关于这一点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根据《三月三用书》和《供山用书》所记,濮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别在今贵州一带建立了舸国和夜郎国.西周末,春秋初,楚人崛起,始拓濮地,“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经过楚成王时期,周天子命成王“镇尔南方夷越之乱”的战争;楚庄王时期,楚国“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的战争;战国后期吴起相悼王,南伐夷越等战争,濮人逐渐放弃了长江南岸的领土,逐渐向西南迁徙,溯沅水进入古黔中和贵州境内,于是有了《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夜郎王“长才武,遂雄夷濮”的记载.后汉唐蒙斩杀竹王,“夷濮阻城”,一部分濮人继续向西南迁移,进入滇的范围.除了《三》、《供》这两首古歌以外,楚国压迫濮人的血泪历史,还以山歌传唱的形式保留在了仡佬族《仡佬九女》的神话传说中:“三月三是供山,告佬受害真惨然,楚国争锋战火起,派兵庄来西南.领兵沅水且兰地,来到西南攻且兰.一心要把夜郎歼,告劳由此便遭惨.告劳看透人间事,不染红尘上高山,楚王设下牢笼网,害死仡佬万万千.幸有老天开龙眼,逃脱仡佬九汉九女兄妹在,兄妹发誓,立志同心保江山,好好守住西南地,保住仡佬夜郎在.夜郎辖地是,仡佬住得真分散”(25).从这样一些史料和民族古歌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夜郎之民确以濮为主体,春秋时期的濮人是夜郎民族文化圈的缔造者.我们在仡佬族的神话传说、民间传统习俗中能清楚地了解濮与夜郎的密切关系.

唐杜佑《通典南平蛮典》记:“南平蛮(其中主要是濮人的后裔僚人)等其人美发,为椎髻”(26).其后,《旧唐书南平僚传》、《新唐书南平僚传》、《通志南平僚志》、《文献通考南平僚考》等,都有相同或相类似的记载.北宋《太平寰宇记》卷79戎州风俗条记:“戎州风俗等其蛮僚之类等椎髻跣足”(27).同书卷74嘉州风俗条、卷88沪州风俗条、卷167钦州风俗条等,皆有僚人“椎髻”的记载.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1种人篇土僚条亦云:“蒲人等流入新兴(玉溪)、禄丰、阿迷、镇南,形质纯黑,椎髻跣足.”(28)这里所记濮人或僚人“椎髻跣足”的外形特征与清人董诰在《皇清职贡图》“贵定县剪发仡佬”一图中对贵定县仡佬族外形的描绘一致.本图绘有仡佬族男女各一人,皆椎髻、跣足.男著布质衣裤,腰间束有布带,右肩挑一扁担,前挑蔑箩,盛有物,担前挂有酒壶;左手执锄,并扶后挑的秧苗.女子亦著布质衣裙,腰间亦束有布带,双手把担,肩挑盛满竹筐的秧苗.显系插秧季节,田间农作之图.本图图说如下:“剪发仡佬等在贵定县等男女挽髻于顶,蓄发寸许四垂,长则剪之,故名剪发仡佬.习俗鄙俭,勤于耕织,输赋同齐民.”(29)仡佬族男女赤足劳动的场景在当今仡佬族聚居区更是常见.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有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夜郎既以竹为王姓,也以“濮”为竹名.《通典边防典》记云:“其兵有矛、楣、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男子皆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衣皆横幅结束,相连无缝.女人披发屈纷,作衣等其竹节相去二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博物志曰:‘光珠则江珠.’琥珀、水精、琉璃、轲虫等”(30)郦道元著《水经注》“温水”条云:“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以竹为姓.后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日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后唐蒙开,斩竹王首,夷僚咸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帝封三子为侯,乃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31)不管是哪段史书,都有夜郎与竹的传说.这类神话传说产生的基础正是由于濮人的生存环境与竹结下的不解之缘.如今在云南地区濮人后裔德昂族还将居住地所生长的大龙竹称为“濮竹”.濮人这种对竹的崇拜习俗使得仡佬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竹”有关的神话传说,如《竹王的故事》、《赛竹三郎》、《竹女》、《仡佬竹女 巧计退官兵》等.

除了神话传说,“竹”在仡佬族日常生活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在仡佬族聚居的贵州道真县,妇女生育,必须将胎盘深埋于竹丛中,以求得到“竹神”的护佑.修造屋,要到竹林中砍竹划蔑条,扭成“大缆”,在立房子时作拉绳用在砍竹时要祭祀“竹神”,立子时在用“大缆”时,也要祭祀竹神.家族祠堂及墓碑上要刻上“拜竹图”.竹是和仡佬族生命相连的植物,对竹的虔诚崇拜,成为仡佬民族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在仡佬族的生产、生活中,与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久而久之,竹成为仡佬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无论是仡佬族神话传说对竹现象的文学表现,还是仡佬族民俗文化中对竹的尊崇,都是以濮文化为主体的夜郎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濮人是夜郎文化区主要的土著民族,云贵高原是濮人世世代代生息之地,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从地理环境上看,这里是高山峡谷密布,河流纵横湍急、巨石林立、森林密布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形象地描述了先秦时期西南地区山地民族的艰辛发展.从生产方式上看,这里属于耕种和游猎相结合的高原游耕文化区.喀斯特地貌使得这里生活的濮人,以随山散处的小规模聚邑为组织形式,以种植和混种多种旱地作物和山林游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濮族的部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定了它独特的本质特征.夜郎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远古濮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仡佬族的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得以延续下来.

如仡佬族神话《开天辟地》中创世神“布什客”所造地的形象完全是贵州溶岩地貌的再现:“初开天是布什客等天底下,像人一样.泥土,是地的肉,山坡,是地的头颅,草木,是地的毛发,水坑,是地的眼睛,岩洞,是地的耳鼻,岩脚口,是地的口唇,弯弯的山,是地的手脚,岩石,是地的骨头,世间人,坐起安然.”(32)在仡佬族这类开天辟地神话中,没有大江大河、平原草地、海洋岛屿、戈壁沙漠,而是山坡、水坑、岩洞.这则神话传说中的自然环境无不具有明显的贵州高原山地的地理特征,高原地形被河谷切割得支离破碎,高低不平,河床深,落差大,因此,有关高山河谷的形成是仡佬族神话传说中常见的主题.古代濮人活动的夜郎地区属于东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雨量充沛;加之受到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众多支流的切割,地面崎岖,从而形成“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山多地少、石多土少的特殊地貌.“雨”和“高山”既构成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成为其民族文化的标志.在仡佬族民间文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神话传说就表现了对这片远古祖先曾经生活过的神奇环境的想象和描述,它们故事背景都是贵州的高山丛林、悬崖峭壁、山弯坝田、坡脚岩顶等,都具有贵州特有的地域风貌.再如在《兄弟赶山》的神话传说中:


当抱原来无人烟,开荒辟草是告佬,告佬出了九兄弟,本是仙体凡人生等地盘兄弟九人管,世代相传在人间.一天敖伟又传令:“要把海洋来填平,九人先往东南去,然后再往西北行,大小山坡都赶走,汪洋大海都填平.各领一根神鞭去,加封山官各一回.地被盘他九人管,从古相传到如今.”九人领了敖伟令,急急忙忙远方行等手场神鞭坡上骑.前面山坡无数座,好像牛羊一大群,有的山坡像狮子,有的山坡像虎形,奇形怪状样样备,越看越觉很稀奇.有位老翁胆子大.想把山坡来留住.老翁主意已下定,便向九人把话提:“眼看天色快黑了,今晚歇脚住一夜,明早赶山再起程.”九人难却老人意,勉强留下歇一夜.兄弟九人都已睡,老翁赶紧查重鞭.三更之前鞭造好,三更鸡鸣去换鞭,神鞭已被检测鞭换,烧了真鞭留检测鞭.天明九人把床起,迅速跑去拿神鞭,各人骑上各的山,吆喝扬鞭使劲赶,扬鞭挥打无数次,山坡巍然不向前.此时方知受了骗,手中持的是检测鞭,真鞭早被检测鞭换,哪能赶动这些山.兄弟九人气昏了,心里难过口难言,若是山坡赶不走,性命一定难保全,敖伟之令违抗了,追究下来还了得!思来想去无是处,一气之下把酒端,各人痛饮一碗酒,以酒壮阳再骑山,凭着酒兴奋力赶,不幸累死在高山等敖伟得知这桩事,下到凡间查根源.由来已经查清楚,九人死得真壮烈.敖伟不追他们罪,还令留下这些山.他们赶山献生命,从此当抱才有山.敖伟表彰其功绩:生前他们管地盘,死后追封为山神.敖伟追封时,恰是三月三.敖伟封了代怎样写,从古至今才祭山.(33)

在这则神话中,“山”俨然成为仡佬尊崇的对象,是远古祖先的象征,整首古歌明显地带有了以“山”为标志的夜郎山地文化的特征.综上所述,濮人是夜郎文化主要的缔造者,濮人生存的山地雨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夜郎文化的基本特质.当然,夜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以濮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与楚文化、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经历长期的整合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的总和,多民族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夜郎文化独特的区域特色.

注释:

①《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③《资治通鉴》卷一八《汉纪》十,元刊胡注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④潘光旦:《中国民族史料汇编》,第40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⑤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第119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⑥王文光等:《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第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四部丛刊初编史部》,商务印书馆影印明钱谷抄本1929年版.

⑧[晋]孔晁注《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第25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⑨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⑩[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十三经注疏》之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⑾[晋]杜预:《春秋释例》(二)卷7,《四库全书珍本别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⑿参见王国维《古史新证宗周锺释文》,第18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⒀唐兰:《周王害夫锺考》,第15页,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馆年刊1936年版.

⒁[汉]桓宽撰,王利器校《盐铁论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⒂徐中舒:《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二分本,1936年.

⒃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上册,第471页,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⒄[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86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⒅《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

⒆[汉]扬雄著,张震泽校注《扬雄集校注》,第l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⒇[粱]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中华书局1977年版.

(21)梁启超:《国史研究六篇》,第26页,中华书局1936年版.

(22)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仡佬族古歌》,第27-28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23)告劳,仡佬族语音译,贵州普定县仡佬族自称为告劳.

(24)同(22),第28-31页.

(25)贵州道真县毛竹坪老农毛胜国传唱,笔者2004年收集整理.

(26)[唐]杜佑:《通典》卷187《边防》三《南蛮》上《南平蛮》,光绪丙中年四月浙江书局刊本.

(2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9,中华书局2000年版.

(28)[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1,上海涵芬楼影印昆山图书馆藏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9)[清]董诰:《皇清职贡图》卷八,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30)[唐]杜佑:《通典》卷187《边防》三《南蛮》上《南平蛮》,光绪丙中年四月浙江书局刊本.

(3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陈桥驿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2)贵州仡佬学会编《仡佬族歌谣选》,第1-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仡佬族古歌》,第5-9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责任编辑:高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