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传播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的

点赞:11257 浏览:455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19世纪,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将探索的目光从人种研究聚焦到族群文化研究时,这一学科便褪去了殖民的色彩,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一体化下,各民族经济迅速发展,民族间文化传播与交流从未有过的频繁细密的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发生的文化变迁广泛而深刻,然而,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一直是民族学、人类学重点关注的领域.

关 键 词 :民族学;人类学;民族经济;传播与交流

对文化传播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文化变迁理论研究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六中将文化变迁定义为: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整体结构性变化,主要指文化环境诸要素,如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的演变是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而产生.其类型主要有自愿变迁与强制变迁,有限变迁与无限变迁,自然变迁与有计划变迁,文化突变与文化渐变,文化变迁对促进文化进步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性格的发展.

二、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概述

文化传播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传播论的论争和演变,曾在欧美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人类学的进化论包括人类生物进化论和人类文化进化论,前者以达尔文、赫管黎为代表,其主要贡献是指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后者以斯宾塞、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直接影响到人类学后来的一些理论.文化传播研究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的文化传播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关心文化对社会影响的过程、机制、效果以及传播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政治学拉斯维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特莱温和卡尔.霍夫兰.

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创建了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标志着传播学作为学科正式出现,他们在文化传播领域反对从观念到观念地对社会文化现象做纯主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外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揭示社会文化现象的原因和客观规律,由于他们重实证和重实践效果的研究,在历史上被称为经验学派.

进入21世纪,文化传播研究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世界正朝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当代文化传播的媒介化趋势日益凸现出来,网络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主要形态,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奔涌而来,引起了人们的焦虑和关注.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和现代传媒的巨大转变,调整自己以应对挑战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己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相应地缺少批判精神和形而上的哲学关怀,从哲学和文化视域对其进行系统的创新性的研究依然还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疆域.大部分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滞后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由此,导致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遇到了诸多巫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中国化就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


三、社会文化传播模式及其特点

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每时每刻都在持续的发生,甚至每个接受传播的个体都不可避免的在某种传播活动中成为某个环节或扮演某种角色.在现代生活中,一个民族会面临多少种文化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是一个很难考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非常庞大系统的调查,并取得详尽准确的量化数据作为研究的支撑.在本文中主要呈现的是一种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重要有以下几种:

(一)文化制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平民化和平等性增强.

(二)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媒外,形成以国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类传媒.

(三)由于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人们成就和发展事业有了新途径.

(四)网络文化的空前地开放、自由和互动,对传统的法律及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不断对其反思、修改和完善.

然而,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此文化除了带来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民族文化特色不同的西方异质文化.因此,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也清晰的反映在民族传统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化之间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有,对大众传媒的订阅量和阅读量的下降,是因为电视和网络迅速以其强大的优势占领着人们的信息需要的强大市场;各族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倾向于接受社会的主导思想与方式;以国家行为为主导的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如村村通工程、图书下乡工程、文化下乡工程等,都从不同程度强化着社会主导思想的趋同程度;同时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下,加大了人口流动的规模,流动的范围更广,随之社会的主导思想传播速度也随之加大.

四、文化传播模式大众化

在传播学文化中,文化传播模式可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最主要的传播类型.这四种传播模式在不同时期,对少数民族社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上世纪广播、报纸等媒介出现之前,在传统的各少数民族乡土社会结构中,文化传播主要依靠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

21世纪的今天更多依靠的是自我传播和大众传播,新时期新时代我们接受的是知识的大众化,信息量的增加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意义更有价值,主要依靠新闻舆论和宣传、教育知识与科技普及内容的多样性使得传播的距离越来越远,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文化作为一个交流的元素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它的变迁也体现了一种当代世界上文化交流的必然性,世界间的交流带动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来讲也丰富了文化,使得文化的传承意义更加重大,主要体现有:精神、物质、服饰、饮食、交通运输、民族语言、宗教、现代婚姻文化等的变迁.

五、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是民族群体中民族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群体规范,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习俗文化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文化,表现为显性的,所以更易于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它们都是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发挥着规范社会,维护民族传统道德的功能.

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少数民族存在的外在标志之一,是今天少数民族族体重要的内在纽带,在传统文化构建的秩序下的乡土社会结构中,民族成员间有一整套细密的行为规范需要遵守,这些规范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中将会贯穿每一个成员的一生,对民族群体内部有着较强的约束力.

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民族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当今社会开放格局下各种文化传播渠道所传播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外部文化民间文化艺术发生着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在其文化变迁中,心里变化呈现的是从边缘到中心,从趋同到求异两种状态,它们都是伴随着民族文化发展交替出现的,赋予了民族文化变迁过程的连续性及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结论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发展的.传播是世界各民族创新的活性机制,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无一不是敞开胸怀吸纳各种传播信息而凸现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的,特别是那些人口较少的民族越是开放豁达长于学习,其文明先进的步伐越快.传播既促进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其一方面与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扩展同步,另一方面又使本民族文化在吐故创新的前进过程中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及全球现代化的异质同步的进程.(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