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文化:永远的记忆

点赞:12661 浏览:562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我国远古的先民,仰视天穹日月更替、星移斗转,俯察大地草木荣枯、虫鱼蛰动,叩问千古时序变化的根源,创造了斑斓多姿的岁时文化.海上的《中国人的岁时文化》,以轻灵的笔调娓娓道来,如一泓清泉濯亮我们的心灵,打开了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


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吗?重阳为什么有登高的习俗?《中国人的岁时文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岁时节日衍变、发展的历史文化画卷,突出了岁时节日的深刻文化特质.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适应,我国的先民观察物候演变及自然季节转换与日月星辰变化的关联,形成了最早的岁时观念.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龙舟竞渡,中元祭祀亡灵,秋社庙会,冬至祭神,无不表现了先民为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生活方式,它永远奔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作者不仅关注我们所熟知的岁时节日,也详细地介绍了其他古代重要的节庆活动.岁时文化反映的是农业社会的文明,因此与农事有关的节庆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以迎春为例,迎春最早是周朝天子的活动,《礼记月令》及《吕氏春秋》中均有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迎春时还有画《春牛图》和打土牛的习俗.《春牛图》提醒人们就要立春了,不要误了农事.打土牛为“打春”,劝农官提醒农民不要误农事,皇帝也要选吉日吉辰躬亲耕种.迎春习俗代代相传,清代北京城仍有迎春仪式,是由顺天府的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这足可见古代对农业耕种的重视.

由于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古人通过祭祀天神、追怀亡灵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祭祀是岁时节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现今已经淡漠的冬至节,在古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庆.冬至在上古时代就是“岁”首、新年,冬至祭天,是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末仍遵循的国事大礼.北京城南的天坛,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所建,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冬至时节的祭天活动是帝王的重大政务之一,历代帝王都以冬至为盛大的国事大典,南郊祭天,朝会群臣及邻国使节,共享盛典的欢乐.无论祭祀天神还是祭祀祖先,都表明了古人求得生活平安的强烈愿望.

岁时文化:永远的记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迎春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求得生活的平安,释放对生活的恐惧,也是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熟知的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在炎夏沐浴兰汤以祛疫避瘟,其文化意蕴就包容了辟邪驱毒、游艺竞技、祈求健康、纪念先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因历史的巧合及文化因素的变通诠释,后来过端午节仅仅被理解成是纪念屈原,这实际上背离了先民创造岁时的原初意义.

在对岁时文化的梳理中,作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殷殷之情.作者认为,文化历史就如同浩瀚的时空,需要我们守望.时代虽然变了,但日月星辰、草木虫鸟发出的生命信息是久远不变的,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综合方式来传承先民的智慧和宝贵的文化.所以,作者一再呼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民俗景观历历可见,我们真的可以暂停匆匆脚步,回归大自然,或回到先祖灵息的地方,重温节气变化的风吹草动,谛听先人智慧的呢喃.

(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