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彝族文化

点赞:2604 浏览:63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彝族社会的对外开放及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彝族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迁之中,与此同时,彝族的文化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认识彝族社会的这种文化变迁,笔者选择了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彝族聚居最为集中的一个彝族村寨乃加村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乃加村文化变迁的社会背景及宗教、婚姻、家庭、生育观等方面的文化变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认识彝族文化在发展中的价值.

关 键 词 :社会变迁 彝族文化 乃加村

彝族文化是彝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彝族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是一个彝民族智慧的结晶.彝族文化包括了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服饰、居住、宗教、风俗、生活方式、生产生活及有关自然与社会的知识等等.在当今世界,社会交往的频度和范围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同文化的汇聚和交融也空前纷繁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彝族的文化有什么价值,彝族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彝族文化在发展中会不会消失,是关系到彝族文化命运的问题,也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我们彝族也面临着这一问题.本本就当代四川省喜德县乃加村文化的变迁来认识彝族文化在发展中的价值.

乃加村的文化变迁是发生在宏观社会走向现代化这一大背景之中的.因而,要把握这一变迁,必须将其置于传统—现代这样的维度中来进行考察.而关于传统和现代,流行的观点是把“传统”看成是与“现代”格格不入的文化模式,二者是对立的两极,它们的关系是此消彼长,难以共存.这种“传统障碍论”几乎成了一般现代化理论的一种前提性认识.后来,一些学者发现,在东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并不纯然扮演着一种负面的角色,相反,它有时扮演着正面的角色.传统与现代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笔者在长期的调查中发现,彝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并非绝对不相容.相反,有许多特质可以和现代社会相协调(例如他们的婚育观).而在其文化变迁中,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经过重构、被注入新的内容而表现出新的活力,而不是传统文化的丧失.

社会变迁中的彝族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 乃加村文化变迁的社会背景

(一)当代彝族社会的变迁

引起彝族文化变迁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环境的改变与影响.改革以后,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进入了一个与全国大致同步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的新格局给彝族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一些冲击.自此之后,历次运动如大跃进、政治边防、文化大革命等都波及到彝族社会,包产到户等农村改革政策也在这里得以推进.

二是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彝族社会的变化.今天,公路通达彝族地区的村村寨寨.科学技术的种种成果在彝族居住区得到了普及与运用,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彝家,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获得各种信息.这一切不仅改变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促使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三是社会交往的影响

这个地方以前只有一条土路过村旁边,现在柏油路已经修好且直通县城.在没有通路之前,只有走路到两河口坐火车到其他地方,走路需要近2个小时.农民只有背粮带食走路进城,与外界的联系更是不说了.现在米市镇已经连网,人们随身带有手机,随时都有微型车到县城,乃加村民有些还有三论和微型车,所以社会交往很方便.社会交往频繁带来了便利,有些村民和外地老板承包小型工程,有些做土豆生意,生产和生活都得到了改善.

(二)乃加村的概况

1.村民经济活动领域的变化.

以前村民的经济活动面积狭窄,一年辛苦下来也只够温饱.现在的经济活动领域面越来越宽,从忙于地里转向忙于与外界做生意或出去打工赚钱,甚至有些直接把地承包给他人直接做生意.有些村民写车跑米市到喜德这条路,或者写三论跑乃加周围的路.

2.生活方式的变化.

80年代以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乃加村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是过去一年四季都吃土豆和玉米的时代,用玉米和土豆去换米或直接把土豆全部销售出去.过年过节也不象过去一样传统,而是变得越来越汉式化,各种礼节越来越简单,甚至有些逐渐消失.穿着上更是变的最快,除了去参加吊丧外一般都不穿自己的服装.年轻一代的人更是如此,追求时髦,几乎看不到穿彝族服装的人,有些穿在身上感觉不自在.

(1)活动范围增加,交往面扩大.现在,村民们不仅时常来往于县城、省城,做生意、打工、探亲访友等.乃加村的一些中老年人近年来都要到县城走亲戚、做生意.年轻的女性则出门打工,有的是到县城,而更多的是到成都、山东、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姑娘们常常出去一段时间回来,有了机会又出去.

(2)建新房成为村民的消费热点.如今,不少村民已建了新房,还有不少村民准备建新房,而现在的新房已不同于过去,过去一般都是混泥土和木头结构,现在有些变为以砖及混凝土为构架,人蓄分开,这使得房屋更漂亮,居室更加干净、舒适.

(3)电视机得到了普及.在乃加村,有90%以上的家庭购写了电视机.电视机打开了村民认识世界的窗户,使他们可以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跨越关山阻隔直观便捷地了解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施政精神以及喜德以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样式,从而刺激了他们发展的动机.

(4)其它家用电器及通信设施进入普通彝家.在乃加村,不但电视机得到了普及,一些家庭还购写了录像机、VCD机.经过不足半个世纪的发展,这里普及率竟达到50%以上,发展变化之迅速实在令人惊叹.

总起来看,80年代以来,乃加村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具有现代性及开放性的取向.乃加村的文化变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二、乃加村的文化变迁

(二)宗教方面.宗教是彝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彝族的方方面面否产生着生深刻的影响.一是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二是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而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能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与“三魂说”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祖界在各地彝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三是彝族社会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历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传入彝区.就乃加村宗教观念而言,笔者认为,引起乃加村宗教观念淡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