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点赞:32480 浏览:1538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5年,我随同家人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出于职业的兴趣,我对美国中学教育的情况做了一些考察.我们的邻居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他有一双儿女,儿子面临高中毕业,女儿正上初中.从旁观察,觉得他们的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不像中国天忙于补课,穿梭于学校和各个补习班之间,在中学阶段就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他们的家长也不像中国的家长那样,像热锅上的蚂蚁,东跑西颠,为孩子的前途四处奔波.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我们的中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应用的非常少,作为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我感觉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造成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枯燥无味,学之无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从教学活动来看,学生的能力并不差,学生知识面,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为什么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求知欲相对较弱呢台湾的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经说过,“本来可以在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之后,很快就可以获得的知识,却要在早期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虽然提前获得了一些知识,却让大多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人们通俗的说法是“11年的苦读,铸就的就是一块大学的敲门砖”.为了多花一些时间在文化课上,德、体、美、劳就成了摆设.所有种种,都是社会各界乐于讨论的话题,自然也是我们身为教师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根据我的了解,美国的教育体系可分为小学教育(PrimarySchoo,一年级到六年级)、中学教育(secondary School,七年级到十二年级)、中学后教育(Postsecondary School,大专院校)等.中学教育又可细分为MiddleHigh School(六年级至八年级)、Junior High School(七年级到九年级)、Senior High School(九年级到十二年级,或十年级至十二年级).每所中学所安排的课程不尽相同,但是一般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四年英文(包括作文、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三年历史(世界历史、美国历史、欧洲历史);三年第二外语;三年数学(几何学、代数Ⅰ、代数Ⅱ);三年科学(地球/环境科学、生物、化学);音乐/艺术课程因校而异.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共有中小学1600多所,其中私立学校300多所.哈特福德市有高中50多所,他们的学校之间虽然也有差异,但不像在国内明显分为重点、非重点.

通过和两个“美国”孩子(华人的孩子在美国生活久了基本都是美国式的生活方式)的交流,我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首先,即便是高三的学生,面临高考,每天也生活得非常快乐.他们每天的家庭作业不是很多,更多的是针对某一选题的论文,这就要求他们学会自己查找资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的培养.在美国的图书馆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中学生的身影,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美国中学生的课程涵盖了数学、文学、历史、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所以,美国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

再有,美国的中学生课外活动比较多.美国父母视校外活动是提高孩子兴趣、培养良好品质的路径.孩子则希望通过参加校外活动给自己带来乐趣、受到教育,并结识更多的朋友.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92%的孩子认为,校外活动能让自己交到好朋友;86%的孩子认为获得了教益;85%的孩子感到享受到了乐趣.这些活动中,运动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其次是艺术、音乐或舞蹈,再就是学术活动.因此从孩子的观点来看,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反之,中国教育一般希望“寓乐于教”.

另外,美国中学生的社会活动也比较多.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怎么写作数十甚至上百小时.比如去社区公共图书馆整理图书,去养老院当清洁工,当残疾人学习的辅导教师,甚至给教堂粉刷墙壁等.这样的硬性指标不是参加一两次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就能算数的,孩子们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奉献,从而让孩子领悟道德修养与切身利益之间的深刻联系.美国的这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深入人心,让学生体会到对社会的责任,关注他人命运,关注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将来如何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奠定了基础.

在对美国中学教育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分析.我认为,中美中学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文化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他们更多的是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因此美国父母主张实行开放式教育,注重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培养.美国人认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可以说,美国父母是“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另外,美国人普遍认同:玩才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最重要的事.在美国,孩子进行各项兴趣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都比较充裕,活动场所到处都有.一到节检测日,父母一般都会带着孩子一道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享受生活,开发智能.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自古以来,望子成龙的思想根深蒂固.家长们一般都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因此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游乐时间与空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作业,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学了许多知识暂时还不能用上,看不到学习的功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后续的学习也受到影响.

教育理念的差异

完整的教育过程应该包括“教”、“学”、“做”三个阶段.“教”,主要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学”,则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吸收知识的过程.“做”,就是将理论和书面知识化为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使年轻的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很大.联邦教育部无法统一全国各州的考试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的教育标准,着重于满足各 个民族、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美国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学以致用.因此美国式的教育方式侧重的是“学”和“做”,老师的教学只是启发引导,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鼓励学生保持独特性、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因此美国学生多半思想活跃,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善于不断吸取新知识.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不乏有人连简单算数都算不利索.但老师和学生们并不担心,因为他们认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这些问题会很简单,现在还不是操心的时候.这也从另一侧面验证了那位台湾教授的论断.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考试制度,鼓励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这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需要考生阅读背诵大量的历史文献、大量的历史知识及典故,教师们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学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侧重的是“教”和“学”,而把“做”当作学习的结果和目的,是学生们走出校门之后的事,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多少实践机会.认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将来学生就应该会把知识用于实践.但实际上,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却有很多高分低能者,尤其是教师习惯于以固有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成绩和水平,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自小受到束缚,在最终走上社会后反而无法适应环境.

教育资源的差异

美国的公共教育事业向弱者倾斜,明显地改变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教育机会的平等,不仅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即考察学生能够获得的公共教育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美国人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一般公立学校完全可以满足全社会孩子受教育的需求,美国总统曾言“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私立学校完全为富人而设,与公立学校相比,基础设施条件虽有差异,但教学资源的差异并不显著.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基础教学设施到教师资源都有待发展,很多家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让孩子辍学.因此,当前我国最急需考虑的是如何缩小城乡差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差别,特别是教育资源的差距.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各个区县之间、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从硬件到软件者陋很不平衡.

考试制度的差异

在美国,每所中学所举办的考试都不太一样,且亦会因课程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但一般而言,美国中学老师评定成绩不会只依据一场考试,老师通常会依据个学期的报告、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来评定.通常学生必须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才能毕业.学生会在每学期结束后得知每堂课的成绩,老师以Excellent(优)、AboveAverage(平均以上)、Average(普通)、Below Average(平均以下)及Failure(失败:必修科目如果失败,学生必须重修)给出学生的总体评价.

对美国的高中生来说,如果想上大学,得时时惦记着平时的成绩.考试算分,平时作业算分,做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有的老师甚至连孩子出不出勤都算分.平时成绩日积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时,很多学校就用这个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每年有7次“高考”,日期都固定,如果成绩不理想,还可以继续考,因此,美国高考生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起伏不大,以至于许多家有考生的美国家庭,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昨天又参加了一次“高考”.

虽然也有考试的压力,但美国对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却非常重视.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外活动、社区怎么写作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一些名牌高校对学生综合能力非常看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就曾拒收了相当一部分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满分学生,原因就是因为综合能力不过关.

在中国,基本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的能力似乎只能以最终考试成绩来体现,也就势必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生”的现象.

美国在中学教育方面有着很多优势,国家对教育也非常重视.就我国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来看,很多方面也正在得到改善.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实质.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不可能完全照搬别国的经验,但应当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充分发掘自身教育资源,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教育体制,利用现在非常有利的发展阶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