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反思

点赞:12943 浏览:567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消费型社会里,大众文化已然和其他商品一样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对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一方面不仅使受众的范围瞬间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另一方面,资讯的新鲜度也随时而动、随事而动.现代传媒无限拓展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广度,同时更是把大众文化追逐时尚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眼球经济背景下的大众文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消费中,迷失了文化本身固有的批判性而沦为世俗的附庸;受众在传媒扭曲误导下,文化消费的对象被虚拟化.媒体的真实已经遮蔽了事实的真实,受众表面上在享受大众文化的繁荣之态,幻化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无疑是令人痛心之事,本文拟从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生发的审美主体、对象及过程进行研究.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替代美学批判性

大众文化是与中国社会文化自身转型相伴而生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为大众文化的发生发展注入了内在的经济动力和强劲的传播条件.大众文化自身具备的商品性、时尚性、媚俗性在当下消费型社会里得以充分展现,它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却离不开“消费”魔掌的推波助澜.

经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还不能有效供给社会消费的情况下,生产就规定和制约着消费,通常是社会能够生产什么,人们就消费什么,这便是生产型社会.反之消费型社会里,消费指导、制约生产,通常是市场消费什么,厂商就生产什么.在经济过程中消费不仅仅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方面,更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商品拜物教.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的生活迷失了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在于这种物化的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宰制.物的逻辑创造了一种主宰人的逻辑!对物的迷恋主宰了人的精神生活.受众沉醉在对物品消费带来的迷狂和快感之中,势必在不断摧自身的理想追求,钝化自己审美感受能力,而当对物的占有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宰之时,艺术(美学)也就难逃被世俗化、趣味化的厄运,沦为受众空洞灵魂上披着的华丽外衣.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追逐的流行消费行为.姑且不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兴起的理论背景和它对艺术的创新,单从消费的角度来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对商品(包括家居装饰、衣着服饰、个人美容等日常生活所需品)消费产生的感性欢悦,即感官的快适和满足.无疑“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受众通过消费提升了生活质量.丰富了生活内容,但这种泛化的审美观只能导致受众对商品的外观形象即象征意义被强烈的追捧,商品的实用价值被淹没在意义价值之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此时演化为对商品外在形象及象征意义(或者说商品外在符号化)的消费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如对品牌的过分追求,对色彩风格的迷恋等,出现了当下城市建筑的干城一面吗,家居装饰的风格剪切、复制的审美泛化景象.从表面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是当代艺术摘掉头上的“光环”向日常生活靠拢,拓展了艺术受众的广度,开启了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实质上它是一种把神圣美学世俗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行为,在不断挑战美学自身的严肃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在麻醉观赏者自身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以至混淆真正的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本质差距:把艺术等同于琐碎的日常生活.而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模仿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艺术(美学)是对现实世界影子的影子的描述.从审美活动的角度出发,日常生活与艺术活动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日常的生活世界在给人以稳定感和居家感的同时,也消磨着人的创新意识和忧患情怀,是人最终溶解至下种平均化的生活状态中,与之相比,审美活动则使人从平凡、琐碎的世界中超拔出来,天生具有的开放性、超越性,使其不会安于日常生活的习惯状态中,天然地具有一种对平庸现实的批判力量,通过颠覆日常生活世界中那仿佛已自动化了的惰性链条,把人们移植到批判地审视生活的新视点上.揭开遮蔽在日常世界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迫使人勇敢地面对挑战,凝视现实,在打破平静生活的同时,却把生活的真正意义深深地嵌入人的心灵.这正是人不断超越自身的本质追求的集中体现.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众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媒介真实遮蔽事实真实

据权威的关于大众文化概念解读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它之所以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由于文化已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大众文化”一方面是一种文化的现时代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报刊对事件、资讯的快速报道,电视对现场的直接传送,网络更是把地球演变成地球村,大众对大众文化、新闻资讯的消费也在悄然发生着革命.历时性的阅读变成共时性的观赏,被动性的接收变成主动性的参与.人们一方面在享受现代高科技技术带来文化消费形式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在消费型社会里,消费成为衡量一切的主导性价值,在经济利益的牵引和推动之下,影视传媒、网络媒体对收视率、点击率的追求,势必造成电视网络传媒用尽全身解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极度关注,因为观众消费已然成为传媒生存的唯一道路.于是,大众文化在传媒的推动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娱乐狂潮,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到内地的“家庭轻喜剧”,观众在娱乐狂欢中沉醉,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而今借助发达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直接参加到各种选秀节目的现场,通过短信的支持率高低直接选出自己的“草根明星”,媒体更是顺水推舟把大众的热情推向极致,双方在互动之中达到“共赢”的局面.而节目本身质量的优劣、艺术价值几何、事件真实与否、审美品位高低与否等本质问题大众已无暇顾及.同时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大众关注节目的热情.使大众沉醉在盲目、非理性的消费中从而达到其收视率、点击率的理想经济收益.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充分调动大众的猎奇心理、娱乐心态,从而片面地报道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误导大众对事件形成不真实、不全面的认识.而在科技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大众也对媒体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媒体真实已然遮蔽了事实真实,大众在通过媒体虚构的空间里进行对象虚拟化、幻想化的观赏.当然,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瞬间进发的无比奇异的触及心灵深处的体验,也被大众传媒所屏蔽,因为事件发生的一系列的真实细节已经被大众传媒所忽略和遮蔽,审美主体的独有的感知、深刻的体验同时也在观看传媒传递出来的扭曲画面之前消失殆尽,诚然,大众也就无从体验或品味审美对象带来的真正的“品味”和“意境”,这种“快餐”式的消费只能使得大众在渐渐丧失对“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也滋生了娱乐至死的消费审 美观,从而失去对真正美的感悟能力.

三、感官快适阻断审美体悟

如前所述,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深深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并迅速成长壮大,一方面消弭来自的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解构来自学界精英文化的绝对权威,而成为一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追捧的文化新形态,伴随着全球性的传媒革命引发了一场“文化娱乐化”狂欢.因为在这种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里,商品的符号价值(形象价值)已远远超出实用价值而跃居榜首,任何新闻事件借助现代媒体传播,迅速辐射开去而成为可消费的文化娱乐产品,商家从中牟利.明星的个人隐私,媒体的超级秀场,甚至社会新闻事件,在全球咨询共享时代的裹挟下,电视和互联网的全球共时性传播的推动下,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可能加入到同步娱乐狂欢当中.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在一些区域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而在另一些区域,可能就变成了消遣的对象,转化为公众共同参与的“集体狂欢”.无论是眩晕的视觉冲击,尖厉的听觉震撼,骇人的触觉接触等感官的怪异的体验,还是阴森恐怖的惊悚片,荒诞搞笑的肥皂剧,低俗的“爱情片”等文化产品极尽能事地发掘大众的感官快感,当这种肤浅、空洞的身体体验消失之后,受众仅且仅能通过大众文化提供的娱乐产品来填充渐渐上瘾的感官需求,这无疑于饮鸩止渴而不能自拔.受众在疯狂地吞噬着大众文化的垃圾品,同时也在为其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日益恶劣的经济循环之中,主体的审美体悟越来越被大众所遗忘和丢弃.“快感”和“体悟”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短暂的肤浅的简单的生理反应,为大众所共有的感官“享受”;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与对象直接相处中的体验.“体悟”是一种持久的深层次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审美观照中所达到的精神愉悦.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由心生,境由情生.心灵、情感、意境是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审美主体,才能生发“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胸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适静谧的禅思.同时,由“体验”而发的“感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凝神的赏析,精致的阅读,面对审美对象之时顿生的美妙、持久的精神愉悦,由“情”人“境”而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了悟人类的终极关怀――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然而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运用“消费”这种廉价的入场券,“媒体”传播的快速覆盖,彻底阻隔了受众通往审美之境的道路,使其沉醉、迷狂在大众文化快餐所带来的感官快感和满足之中而浑然不知,这无疑也给大众文化的未来发展使用了“障眼法”,文化的消费者和制造者在共生的文化圈中失去了批判力和创造力,沦入世俗的泥沼.

四、结语

当“消费”和“文化”共生在当下社会里,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荣检测象表面似乎给大众文化的审美难题找寻到了出路,从本质上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给那些缺乏文化批判意识、美学鉴赏能力的受众找到了美丽的“藉口”,现代媒体制造娱乐大众的“真实”幻象成为欺骗自己的善意谎言,迷恋在感官饕餮后带来的娱乐至死的虚幻空间里,误认为自己已达到美妙绝伦的审美境界.如何在大众文化与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需要不断思索和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