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国解读

点赞:19310 浏览:908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文化建设在各方面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尤其是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更是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从文化从属论到文化立国论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价值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文化立国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一、文化立国所经历的文化改造和社会变革

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从事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人类生活的演进,自然促进着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则又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前进.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它的变革关系到人的再造;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它的转型关系到社会的重建.

1,中国的文化改造和革命文化的诞生.

在历经洋务运动、清朝灭亡、建立民国等一系列经济、政治的变革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并不能使中国的文化一下现代起来,文化领域的惰性使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依旧十分强大.面对世界潮流的巨大冲击,中国成了世界文明最新进程的文化集大成者.具有优秀品质的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即中国所掌握,经过文化改造和具体的实践,诞生了中国化的革命文化.这个文化蕴涵着经过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国的阶级自觉和文化自觉的高度一致性,而且选择了把人民大众作为革命的生力军和文化的主体,并将这一主体逐步引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认同,从而也就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体文化的彻底性变革.

中国掌握政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也为今后文化发展划定了基本格局.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判断、估价和分解,重构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然而,国家政权的取得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和整个文化领域很快获得全面性的胜利.它不仅表现为在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上,而且还表现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的主导地位上,更表现在旧的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两种范式的适宜转换上.

2,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的文化自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开放在文化层面的意义比政策层面的意义更大.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较大的贡献,但长期的封闭锁国、关门自守,使近代中国落在了世界后头.为此,中国领导的改革开放就是一次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转型,充分体现了我党文化自觉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但文化不只是某种思想观念,也不只是政治文化,文化也是某种生活模式.除了政治方面的文化外,还有经济文化、道德文化、精神文化等,并且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支撑着人们生存的一套体系,其变迁更依赖于深层的生存模式的变革.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自觉催生了使中国走向强盛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又成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性资源,产生巨大的文化变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自觉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那便是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括.这个概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科学定位,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使命和文化的一般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推向新的水平.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着清醒的精神准备,才能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实现党在现阶段文化建设的目标.当新的经济生活与逐步建立起来的新的文化体系结合在一起时,便会造就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时代精神与道德观念.这主要表现在民众把得到实惠转化为对政治系统的态度,包括民族自豪感、对政治的热情及参与,还包括社会意识的增强、公民能力的提高,更包括对中国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文化立国必须清除的文化障碍

纵观我国现阶段的文化状况,总体情况是积极向上、健康有为的,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诠释.然而,我们还没理由盲目乐观,还必须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危机.特别是来自文化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新滋生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从文化因素中找到答案,并能从历史和现实的文化根源中探索其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惟其如此,文化立国才能实现,也充分地显现出在文化立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清除落后文化障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必须清除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经济对文化的需要总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极大动力,经济的外向性总需要文化的外向性相适应.而在现实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深刻变化,推动着社会转型.由于这个转型时期新旧体系并存.致使社会有新旧两种文化类型的血液交融在一起,所以我们也面临着秩序和文化冲突的挑战.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文化的开放往往要求人们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商品意识、文化素养等都要领先一步.要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闭关心态,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不然,就永远无法排除在封闭保守的文化土壤里滋生出的以生产规模狭小、消费方式简单、缺乏自由竞争理念、缺乏冒险精神、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小农意识.这些由封闭性和保守性派生出的传统文化惰性和劣根性,必然成为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羁绊.这两种完全异质、具有不同历史走向的文化价值体系,依存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体系的冲击、否定和扬弃,而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一旦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将难于在进入现代化生活后很快消失,一定会对开放文化排斥和抗拒,从而削减现代文化的渗透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开放中增强文化变迁的抗体,并相应的加大社会宏观调控力度,制定出有效的文化规范加以引导和领航.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政治动员和文化熏陶,才能形成一个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变的过程.

2,必须清除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文化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也决定着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人们要怎么生活固然与物质条件有关,但是更不能离开精神的东西,不能离开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一般状况,也影响他们生活方式的进步程度.文化愈进步,就愈要求产生先进 的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然而,这种随先进文化应运而生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会轻松地顺产,有时会走弯路.中国各时期的各种文化精神在面向现代化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所适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尺度,这是我们在确定中国现代化的价值重建和文化目标时面临选择的难题.因此,要建立现代生活方式,就不能不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今世界,各种生活方式还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的,它将最终决定着人们对现代方式的判断与选择,特别是经数千年整合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将会成为支配人怎样生存的根本信念,也是修补文化系统失调的良药.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非理性,也有不合理的观念及压抑人性的东西,它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需要现代文化的进入和重组.总的说来,一切与现代化并无冲突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都是可以在社会变革中加以优化,使之朝着有利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一切与现代化相悖的传统的和新滋生的文化障碍都应毫不留情地清除.

3,必须清除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我国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这一阶段的文化成就却还不能与经济建设相匹配,尤其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那些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正在与当今社会体制和文化在同一性、和谐性方面产生较大的分歧.首先,现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还没有获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同,还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新的交往方式、道德、家庭模式、人格精神、理想信仰、观念等都还在形成之中,中国文化中陈旧的东西不仅一时难以消失,有些方面还表现出相当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与交融错综复杂,其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意识形态.中西文化的价值沟通还缺乏有机、内在的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代表世界发展主流的现代化交流碰撞时,还缺乏一种深入细致的理性自觉.虽然中国在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已基本形成取西方文化之长、补己文化之短的共识,但一直缺乏明确的取舍标准,再加上过去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对西方文化拒斥的阶段,因而造成中国文化中陈旧的东西不仅还能生存,而且在某些方面相当活跃.第三,传统的制度文化已愈来愈与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对未来的现代化也构成愈来愈现实的障碍.制度文化是一个社会或国家进行统治管理的根本原则、思想和体制,是物化了的国家意志与价值观念,是体现国家形成、规范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使国家尽快走向现代化,先进的制度文化将起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顺应历史的潮流,拿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胆魄和智慧,向不利现代化发展的制度文化开刀.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以期建立一个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和制度文化.

文化立国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文化立国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又为文化所左右.长期以来,我国相比较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国力”,文化等“软国力”建设可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甚至忽视,这是致使目前中国文化国力还跟不上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速度,还难以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的主要原因.文化立国理论的提出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及文化再造的必然结果,文化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济强国、依法治国和文化立国三者已成相辅相成之势.既然文化被赋予如此重大而特殊的使命,那么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便成了关键的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文化立国的根基.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在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有对中华文化本质的继承,也有文化使命下划时代的创造.文化先进与否,首先取决其社会性质.充分吸纳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营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人类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的集成和结晶.先进文化的全面形成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既取决于该文化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又取决于该文化的领航和动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实质的理解,探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解决文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疑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制定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如今的中国文化发展现状还难以与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相适应,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不仅如此,中国自身的文化还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和重构,这必定会减弱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制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文化发展措施.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始终离不开这一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在正确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其次,从世界视角上来看待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动力源.因此,先进文化建设要认真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发扬勤劳、勇敢、智慧、和平的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特别是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当然,对中国文化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进行重构,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内生为中国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要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及时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融化为中国文化血液中的新的特征和引导能力;要把世界范围内认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增进到中国文化的躯体之中.第三,发展与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国力.世界大国的成就,一个不可缺的条件就是它所拥有的强大的文化国力,并对世界范围内的辐射能力、吸引力和贡献力.中国要成就和平崛起,走文化立国之路,就不能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展一个强大并富有对外亲和力的文化,适时拓展国家文化的战略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和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及文化理念.

3,中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无疑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使命.首先,中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解决执政党的文化凝聚力问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内聚力问题.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的合法性是否稳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基础,也就是社会的文化认同度;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只有把自己的政治纲领由政治的层面深入和升华到文化层面,它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其次,中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解决能否守住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问题.当今,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利用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保证先进文化发展的空间.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在大力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向有较高社会效益的文化市场流动,坚决抵制西方在文化上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主流文化建设与非主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力打造主流文化的强势,守住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以进一步巩固中国执政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