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点赞:7659 浏览:316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社会语言学家的眼中,翻译不仅仅是涉及两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涉及两种文化的活动.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过程,更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翻译文章时,我们会遇到很多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在源语言及目标语言中,通过文化重合、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

【关 键 词 】文化差异;翻译;重合;空缺;冲突

文化是语言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翻译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注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翻译随之被称为是“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的合作”.后来,人们对翻译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意识到翻译并不是仅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跨语言的活动,更是涉及两种文化的活动.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过程,更是两种文化的移植过程.在我们翻译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时,我们会遇到种种问题,很多问题是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一、文化重合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因此会被同样的自然规律所影响,被同样的外部世界所包围.尽管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但我们在生存环境、思维方式以及人类情感方面还是有共通性的,这就导致我们在文化方面会有重合的地方.

文化的重合包括完全重合、部分重合、表达相似但实意不符三种形式.完全重合,英语与汉语中有一些表达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即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在词及意思的选择上是完全相同的,如: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易如反掌,Distant water can’t quench a present thirst. 远水不解近渴.部分重合,英语与汉语中有一些表达意思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及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意思相同,但用词不同.如:as mute as a winter cicada 噤若寒蝉,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表达相似但实意不符,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中有一些表达与意思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实则不同,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尽管汉语中有一句相似的表达“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实际上这两种表达是不尽相同的.汉语的表达“眼不见心不烦”中有“厌倦、厌烦”的含义,而英语的表达“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却没有这层含义,实际上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眼不见心不想”.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英语表达“laugh off one’s head”看起来与汉语中的“笑掉大牙”意思相似.事实上 “laugh off one’s head”这个表达的含义是大笑,狂喜不已;而“笑掉大牙”指的是一个人说了或做了非常幼稚或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类似的表达还有:pull one’s leg 容易误解为“拉后腿”,而其实际含义是“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move heen and earth 容易误解为“翻天覆地”,而其实际含义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等.

二、文化空缺

有一些词和表达方式传递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在目标语言的文化中并没有对应的词和表达方式.例如:我们汉语中有一句古话“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这里“三伏”和“三九”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这句话我们只能意译为: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在汉语中,“阴”和“阳”是很普通的词汇,但是西方世界的人却无法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翻译这两个词:(in Chinese philosophy,medicine,etc.) yin,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汉语词汇“干部”经常被翻译为“cadre”,但是“cadre”一词并不完全与汉语的“干部”一致,而且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甚至不知道“cadre”这个词.在英语中,单词“cowboy”也是一个有文化背景的单词.在美国二战结束后,许多士兵都无家可归便开始向美国西部流动.那里大量的土地被开发而这些士兵中有许多人却一无所有.一些农场主就雇这些人作农场的帮手.这些人管理牛群并在农场周围工作.到了需要卖牛的时候,他们会长途跋涉把牛群从开阔的大草原赶到集市去.赶牛群经过大草原是很艰难、很危险的工作,因为地势崎岖不平,牛群随时有可能会受惊并且乱窜.当这些牛仔们要穿越由一些怀有敌意的本土部落控制的区域时或遇到偷牛的人时,他们的工作就会更加艰难.尽管困难重重,这些牛仔们仍然为自己的自由生活和一路上大家之间的友谊感到由衷的快乐,更不用说他们到达城镇后的乐趣了.当他们兜里揣满了钱并急于去做一些有刺激性的事情时,他们也创造了电影和小说中所描述的“狂野的西部”.然而,当这个单词“cowboy”被翻译为汉语“牧童,牛仔,美国西部的骑马放牧者”时,我们是无法理解它的文化背景的.

三、文化冲突

有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在源语言文化中和目标语言文化中都存在,但是它们在这些语言文化中的内涵却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词汇,比如“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势”、“狗娘养的”、“走狗”、“狗急跳墙”、“狗腿子”、“癞皮狗”等等,所有这些词汇都用来描述坏人做的坏事.相比之下,欧美人对狗的看法则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并看重狗的忠诚,他们把关于狗的表达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没有否定的含义在里面,例如“lucky dog(幸运儿)”,“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如:“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没有趣.”(曹雪芹:《红楼梦》)译文:“Today I heard his shortsighted opinion‘A man in desperation will rise in rebellion and a dog at the corner will be driven to jump over a high wall.’This opinion will not only cause trouble, but doesn’t interest me at all.”

在汉语中,“红”字经常象征无产阶级革命,例如“红军”、“红星”、“红旗”、“红色政权”、“红卫兵”等等.相反,在英语中“red”则没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在西方国家,“red”经常被用作危险的标志;在汉语中,“红”还有羡慕、嫉妒的含义,例如“眼红”、“红眼病”,而在英语中含有嫉妒的意思的词汇是“green”而不是“red”.例如:“如何?四百块钱是花得不冤枉罢!――可是,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来敲诈.”(茅盾:《林家铺子》),译文:“How goes it That four hundred dollars token was well spent!”he said softly.“But you’d better give a all token to Guomintang Party Commissioner Pu too. Otherwise, he may bee jealous and try to squeeze you.”.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在源语言及目标语言中,通过文化重合、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译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并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时刻考虑文化因素,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