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职业期望的相关文献述评

点赞:23575 浏览:1072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梳理并概括了与职业期望相关联的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内外在影响因素等内容,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期望概念的演化过程,并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相关研究的不足,认为今后应从研究内容、视角、方法等方面拓宽对职业期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 键 词 ] 毕业生;职业期望;文献评述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4304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进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都直接走向了就业市场.由于研究生专业招生结构不象本科生那样注重就业市场,客观上导致了研究生的就业水平因专业不同而变化较大,如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经管类研究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与其职业期望有一定距离.因此,深入分析研究生的职业期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研究生专业结构、招生规模、培养计划的全面调整与改革.

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主要关注了劳动力市场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学生个人层面的关注不多,尤其在学生职业期望方面的研究争议较大.事实上,在教育经济学领域,职业期望的研究恰好被忽略了[1].本文拟通过对职业期望研究文献的综述,试图获得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研究有意义的启示,为进一步探究经管类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研究文献评述

在国外研究文献中,专门针对职业期望的理论讨论不多,对职业期望的概念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和讨论,大多数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调查职业价值观结构和特点方面,文献中基本上把职业期望等同于职业价值观.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对上述两个概念都有讨论或界定,相比之下,职业期望的研究讨论较少,以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较多.总的来说,在职业期望的研究中基本上都借鉴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所以研究文献中常出现混用的状况.

1.国外职业期望研究

在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学者兴起了对职业价值观(或职业期望)的研究与关注.在上个世纪之初,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国波士顿大学的F.parsons是最早关注个人职业价值观问题的学者,在波士顿他开设了职业所,专门从事职业指导以及职业理论的研究工作.F.parsons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个人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观等问题,并带动了整个学术界对职业价值观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文献研究可知,国外对职业期望的探讨可转化为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在: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和职业价值观理论的研究

(1)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研究生职业期望问题的专门研究几乎难以见到,因为他们认为职业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即使针对大学学习者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讨论.最先提出职业价值观概念的学者是Super,D.E,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他认为职业价值观与个人追求、

[收稿日期] 2013-07-12;[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学位办研究项目“经管类研究生职业期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2011C011)

[作者简介] 李明(1960-),男,江西萍乡人,管理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领导决策与公共管理;郑香(1987-),女,湖南新田人,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工作目标有关,是在从事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正视自身内在需求、重视工作的特质和属性[2].而Elizur,D.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和工作成效的看法[3].也有学者从理念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如Ros,M.将职业价值观当做一种信念,是期待自身工作所能取得的最终状态或行为方式的坚定信心[4].Brown从实际过程去认识问题,并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工作实践中,期望得到的满意产出和成果[5].Porfeli 等学者从人的心理活动结果去分析问题,认为职业价值观能表现出职业人的状态,且此状态与工作密切相关,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6].由此可见,这些认识和思考虽然触及到了职业期望的内容,但仍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价值的概念判断.

(2)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

进一步地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对职业价值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上,国外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价值观结构最精练的概括就是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若进一步将价值的无形与有形相结合思考,则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类.若将价值的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分析,还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除此之外,从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层次分析,有学者将职业价值观分为6个维度,即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关系、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和创造性等6个方面.这些研究都在试图把职业价值观内容的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即体现职业价值追求的方面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表现和相互关联的.

(3)职业价值观理论研究

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地位,不少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果.从职业价值观发生发展过程来看,Zinzberg的理论研究把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实现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7].Super从职业自我发展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职业选择划分为形成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巩固期五个阶段并形成职业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对后一阶段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8].提出了职业锚理论的Edga. H. Schein被认为是具有不同反响的学者,他所定义的职业锚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始终会围绕自身的价值观,且不放弃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表现为价值观、动机和个人能力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9].上述观点和理论描述了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内容,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职业期望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职业期望的进一步研究给予了引导和指导,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2.国内职业期望研究

客观上,相对国外学者来说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上国内学者要晚许多.较早开始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研的学者韩进之等人,在1979年他们调查了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状况[10].真正在职业价值观研究方面被国内学者重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之与本研究相关的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问题的逐渐显露,学术界更是日益关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职业期望的概念、职业期望的结构、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等方面.

(1)职业期望的概念

虽然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居多,但对职业期望也有研究.1999年,凌文辁等人在研究职业价值观时,认为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在职业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11].2003年,于海波、张进辅等人,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信念,是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的,是自身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是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12].可见,我国学者比国外学者更习惯于从一般到抽象的方式去定义职业价值观.

在研究或定义职业期望时,我国学者认为它是指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期望,即期待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从职业期望的字面理解,所谓职业期望实际上是劳动者个体行为的倾向或趋势.从现实意义来说,职业期望不应该是虚幻的,它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追求,表现为劳动者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协调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并与社会需要、就业机会相契合.职业期望与职业声望不同,职业声望既是职业地位的反映,也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观评价;职业声望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状况,体现的是某种职业的权力、身份、工资、地位、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环境等资源情况.所以,职业声望与职业期望二者不可混淆.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个体理性上追求和期望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社会声望高的工作.另外,职业期望直接反映了着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决定了职业期望,而职业期望也体现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它们也有区别,职业价值观是个理念范畴,而职业期望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实际希望.

毕业生职业期望的相关文献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职业期望的结构

在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参考了国外的测量方法,我们自身的独创性研究不多.凌文辁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13].于海波则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因素[14].通过借鉴凌文辁的测量表,吴谅谅、李宝仙认为职业期望分为了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声望地位和稳定性因素四个因素[15].

(3)影响职业期望的因素

大学生职业期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个人的性别、年龄、专业、人力资本等内容均属于个人因素.阴国恩等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大学里男性学生比较愿意选择有权利和地位或有挑战性的职业,而女性学生则更愿意选择稳定、轻松、简单的职业;就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在职业性质选择上也存在差异[16].另外,喻永红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看重工资福利,且工作选择更自主.低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较多地依赖老师和领导做主[17].孟续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性别和专业学科对学生的职业期望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时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研究还证明,文史教类专业的学生最关注职业价值观,其次为法哲类、理工类、经管类和医农类学生[18].

在家庭因素方面.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韩翼祥等指出: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因素可以通过代际关系传承下去,并使不平等程度继续扩大.另外,家庭经济状况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又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父辈的差异会依赖代际关系继续传承并扩大,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加将推高他们的收入期望[19].有学者还专门探讨了家庭内容对子女职业期望的全面影响,如黄星榕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其父母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教育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父母对职业的认同能直接影响其子女的职业价值观[20].

在学校因素方面.不少学者都认为,学校对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杨克旭指出: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均不完全相同,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期望[21].车恩利进一步认为,不同学校由于层次上的差异,使学生们形成的职业期望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学校的层次高其学生的职业期望也高,相反,层次低其学生的职业期望就低.如较低层次的高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适时地降低自己对工作地区和福利待遇上的要求.究其原因,这种层次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集中体现在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上[22].

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蒋阳飞的研究表明,就业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就业法规政策等因素均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23].王健,潘林的研究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氛围也是影响职业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因素,社会转型期所表现出的社会变化性仍然是影响大学生产生多元化价值观的根本原因[24].张玉柱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容易被社会环境因素所影响,即内外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25].还有学者从社会变迁发展角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如周鹏就认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影响,变迁会引起职业的系列内容如层次、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产生变化,并深刻影响职业的选择[26].

(4)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研究 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专门研究的文献不多,其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就业的职业选择特点上.龚惠香、江益民通过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指出,男性研究生往往主动选择待遇好、地位高的职业,而女性研究生则偏向选择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的职业[27].贾莲的研究从时代性出发认为,研究生的职业选择,比较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才是生活需要,他们在乎是否能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28].李生琦的研究从现实性出发认为,一般来说,男性研究生在职业选择时比较注重工作的发展前途,其次是工资待遇,再就自身的兴趣爱好;女性研究生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舒适度[29].总之,国内学者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研究主要做的是性别差异的分析,或者是笼统地将研究生分为文科和理科专业进行讨论,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分析研究不多,因此,文献研究中对研究生的职业期望的深度研究是不够的.


三、结语

由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大多研究的是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分析投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没有将研究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研究.另外,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比较窄,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对现状的简单描述,对其原因的讨论分析不深入.因此,深入探讨研究生的职业期望对研究生就业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 刘雪莲.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34-35.

[3] 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5-36.

[4] Super,D.E.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J]. Chicago:Riverside publishing pany,1970(2):10-12.

[5] Elizur,D.,Sagie,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J]. Applied 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73-87.

[6] Ros,M.,Schwartz,S.H.,Surkis,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7] Brown,D.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Satiaction,And success:Atheoretical statement.Journal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28(23):48-55.

[8] Porfeli,E. J.,& Vondracek,F. W. Development of work values. In V. B. Skorikov&W. Patton(Eds.),Career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Rotterdam,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07,34(2):15-26.

[9] Jersild,A.T.,Brook,j.S & Brook.D.W.Th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ce[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8,30(2):35-37.

[10] Super,D.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 New York,NY:Harper & Row,1957,45(4):23-25.

[11] Schein,E.H.Career Anchor:Discovering Your Real Values.San Diego,CA:University Associate Ins,1978,34(2):990-997.

[12]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21(3):343-344.

[13] 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4-65.

[14] 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9):8-9.

[15]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42-42.

[16] 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33-34.

[17] 孟续铎.2006 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43-47.

[18] 韩翼祥,翁杰,周必.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请问――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6):12-13.

[19] 黄星榕.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引导[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5):525-528.

[20] 杨克旭,杨木.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去向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的抽样调查[J].现代教育理,2009,(12):23-24.

[21] 车恩利.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07(6):36-37.

[22] 蒋阳飞.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6):23-24.

[23] 王健,潘林.现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2-13.

[24] 张玉柱.高师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60-61.

[25] 周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52.

[26] 龚惠香,江益民.高校研究生人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1):14-15.

[27] 贾莲.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8(5):16-17.

[28] 李生琦.文科研究生职业期望问题研究[J].青海教育,1994(10):11-12.

[编辑:胡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