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综述

点赞:22783 浏览:1049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特点,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对策措施等问题的探讨和主要观点,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城市化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 键 词 :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90-03

一、传统城市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新型城市化的提出

杨帆(2008)贾艳慧(2011)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是,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1][2]

1.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传统城市化的快速推动,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扭曲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农村巨额的资金,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重工业集中;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

2.使耕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我国的城市用地面临着严峻考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单纯的城市内部土地已经不可能满足城市内部的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

3.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怎么写作,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民工住宅问题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着城市居民融合困难等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中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将大大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为巨大的人口迁徙和生活方式的变更,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对于世界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都有历史意义.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突出矛盾和困难的有力措施,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子.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理论的新要求,中国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

刘岚丽(2008)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环节,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战略;也是适应小康后人民生活要求提高,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城市功能增强的生活家园建设模式.[3]姜永生、范建双、宋竹(2008)认为所谓的新型城市化,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4]从相关研究来看,学术界关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观点:

1.城乡统筹.从我国的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很大.造成经济社会在地区间、人际间不能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物质、文化素质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显.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就难以实现.要解决这一矛盾,根本的出路就是在发展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合作.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有机整合城乡产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城乡就业.城市化发展不等于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城市化发展是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区域合作、产业转移等有效途径,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市化发展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把农村建设成城市,而是要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包括医疗、教育、公共事业等.

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业结构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集约发展.集约发展是把城市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高效经济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在重视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质量;在重视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在重视实体和环境的同时,更重视环境建设.集约发展的基本手段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技术创新能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从而提高劳动力水平,节约生产成本,另外,技术创新能够使城市、农村的企业获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和产品,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国际上更有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体现在能源、交通、信息通讯、新材料工艺等各个领域.

3.人口转移与结构转型相结合.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新型城市化发展是人口转移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化,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化.

4.制度创新.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抵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结构转型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主体和城市化参与集团的多元化,逐渐产生了城市化制度创新的需求.然而,通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可以看出,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不能同步,由此导致了制度创新供给的滞后.这种滞后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层约束,因此,需要全方位优化制度安排,加快制度创新. 三、新型城市化的特点

新型城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统一,深化改革开放,把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化进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态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

2.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为动力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工业化发展迫切要求城市化走新道路,城市化必须为新型工业化怎么写作才能走上新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产业优化升级,经济集约高效,环境污染最少,市民充分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化.城市必须有完善的综合基础设施、独特的原创建筑风格、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多产的自主创新体系、自觉的城市市民意识、和谐的城市社会生活.

4.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新型城市化是城市生态化的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必须保护自然原生态,加强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宜居

6.新型城市化是大都市城市群突出发展的城市化.大都市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化最突出的特点,成为一国一地区发展的核心平台.城市化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突出发展大都市、城市群、城市圈,强化辐射带动能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大带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卫玲、朱烨(2008)对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5]

1.产业结构的变化丰富城市化的内容和形式,影响着新型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体现在就业结构、城乡一体化、市场需求导向等方面.

2.新型城市化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革初期受计划体制影响,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和特殊国情,导致了中国城市化内部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偏差,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城市效率.新型城市化是在发展方式内涵与外延提升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新型城市化是非线性发展道路,这种非线性组合发展使产业结构的价值链和关系由于信息化和技术进步、需求多元而出现交叉和组合,并出现新的特点.同时新型城市化的区域公平性和效率使产业结构能够正常良性地转移和升级,延伸与拓宽产业链,有助于城市推进产业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分散经营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协同化发展.

3.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之间存在互动关联.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深产业价值链引致新的市场需求,优化城市的空间互动性,借助结构转换力推动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为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提供要素支持和需求导向,为三次产业结构的改造及解决产业结构偏差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中国存在严重区域差异的基本国情,新型城市化对于不同区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同时产业结构的作用力也应具有区域性特点.

五、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措施及对策

姜永生(2008),刘玲玲、刘承水、易红梅(2011)对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措施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6]

1.新型城市化的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发展涉及诸多领域,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新型城市化的结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产业结构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包括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两方面.产业布局优化就是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调整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大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观念转变,用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和改进传统产业尤其是农业,提高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2)就业结构的创新.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有利于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3)空间结构的创新.空间结构创新包括城乡结构创新和区域结构创新.城乡结构的创新是要运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以城市为中心,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强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以此带动农村的空间开发,使城乡分割的二元空间结构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区域结构的创新强调区域内城市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协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使空间结构分布合理,各种规模和功能的城市相互协调发展.

2.新型城市化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动力.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使生产要素的使用得以完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使城市的企业获得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从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在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等领域为城市化提供支持,使城市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效应.主要包括能源和环保、交通、信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3.新型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城市化进程与制度安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能够促进城市化进程;相反,则会阻碍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滞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化进程.因此,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相应的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体制,建立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城市系统,是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新型城市化制度创新的重点就是要从城乡和谐的角度实现和谐发展的城市化. 六、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

牛文元、李倩倩(2010)认为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的初步设计,可以考虑为:[7]

1.城市化率.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2040年城市化率达到65%;2050年城市化率达到70%.新型城市化战略设计的最优城市化率为65~70%,不追求过高的城市化率.

2.经济产量.到2050年,中国以3大城市群、10大城市带、50余个中心城市为标志,以及它们所辐射的广大乡村地区,以占全国1/5的土地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产出全国GDP的90%、工业总产值的95%、进出口总量的99%.

3.消除贫困.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拥有耕地18亿亩的基本农田,保持每年平均产出6亿吨粮食和满足约15亿人口的油、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基本供应.同时,到2030年基本消除贫困县,到2040年基本消除贫困乡,到2050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4.城乡一体化.到2050年,新型城市化基本实现城乡之间的8个一体化目标:城乡规划设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怎么写作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使城乡之间既实现统一的国民待遇、共同富裕与社会机会平等的均质化,又保持城乡的各自特色、比较优势与文化多样性.

5.民生指数.到2050年,城乡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5岁,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龄达到14.5年.四大民生指数分别是:城乡平均恩格尔系数低于0.20,城乡平均基尼系数不高于0.40,城乡平均人文发展指数高于0.90,城乡平均二元结构系数0.15-0.18.

6.城市化战略.到2050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要依次通过三个“零增长”台阶.即在2030年,城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基本达到“零增长”.在2040年,城乡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基本达到“零增长”.2050年,城乡生态环境退化速率基本达到“零增长”.

七、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层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当前的“半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隐藏于其中的经济原因与政治诉求;准确把握中国长期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寻求实现人的平等和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其次,要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城市化与人的平等和发展的内在关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考察论证城市化作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段和形式,必须具有“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维度,在实现过程中必须得到政府的作为和制度约束.

再次,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探讨实现人的平等和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制度性对策与建议;立足于中国现实,学习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中的先进经验,探索能够保障和实现新型城市化的制度设计.

新型城市化及其评价指标[J].理论学习,2008,(9).

[2]贾艳慧.新型城市化的意义和推进重点[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

[3]刘岚丽.新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J].文史博览(理论),2008,(11).

[4]姜永生.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4).

[5]卫玲,朱烨.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互动性关系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

[6]刘玲玲.浅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

[7]牛文元,李倩倩.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认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

[责任编辑:宇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