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点赞:12439 浏览:557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发展历史研究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 键 词 】内部控制 概念 发展历史 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辨析

美国的COSO委员会1992年发布了具有里程碑式的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三个目标分别是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适度保证对现有法律法规的遵循.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

但是,我国学者认为美国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己经不能准确概括现行市场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内涵.内部控制框架仅仅提供了一些原则,并没有为管理层提供诸如如何建立控制文档、如何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等方面的指南,也没有为管理层提供如何识别出控制缺陷方面的指南(朱荣恩,2008).内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适应于现行的市场经济,应将内部控制概念换成风险控制.同时指出对内部控制的分析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的指标,并提出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有效的规避运营风险,保障财务报告可靠和规章有效执行三个方面.在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除了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外,内部控制要素的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刘霄公,2010).

综上所述,就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涵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对于内部控制的界定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要求.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向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发展,单纯的内部牵制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整体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企业内部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建立完善而灵活的制度或机制体系的基础上,自主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动荡或变化对企业内部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

二、其次对内部控制发展历史的研究

张砚(2005)对内部控制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并将内部控制的发展被分为了五个阶段,即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阶段,这五个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也构成了循环,即从向我控制到监督控制再到更深层的自我控制.同时可以分析出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有整体经济水平因素、企业内外的集权和分权因素、市场风险因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素四个方面.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考察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特性,还要兼顾到经济、社会等大方面的因素.

杨雄胜(2007)从审计、组织管理和个体行为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和梳理.首先由于我国学者主要从屯计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针对审计角度的研究比较完善和规范,同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的规定也是以审计为目的的.其次作者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将管理控制和一钱绩效评价体系引入内部控制,使评价内部控制和量化内部控制成为可能.最后将个体行为和内部控制进行联系,并从行为学、复杂人角度分析内部控制中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对内部控制发展演进的研究时,要结合当时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的理解内部控制发展的动因.


随着内部控制作用要求的不断提高,绩效评价体系逐渐的受到学者的关注,可量化的内部控制能够明确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等相关责任主体的具体责任,以改善责任追究困难的现状.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一方面是研究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因素,如ArnoldSchneider (2008)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证明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好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起 到重要的影响;程晓陵(2008)通过对1162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最终证明公司治理结构中有10个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通过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组织结构、审计委员会的任职情况等都是企业内部控制中重要的部分.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另一方面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研究,陈汉文(2008)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分为评细评价法和风险难础法,其中评细评价法是指以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来检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方法,此方法也是大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时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张先治(2011)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的;王立勇(2004)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企业内 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系统的模型,以此将指标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王煜宇和温涛(2005)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监督控制五个方面构建了由35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详细分析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

四、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精髓在于其实施之后能够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的协调和设计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其能够完成其作用的的能力则越强,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使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者在执行内部控制设计时更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项目进行更为完善的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出的内部控制的作用强度.而制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或体系,能够在内部控制实施的环节上增强内部控制作用的实现能力,并且能够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者有偏向的对重点环节进行更加谨慎的执行确认,从而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