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综述

点赞:23393 浏览:1064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检索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对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开发原则,明确了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基本流程.

关 键 词 :课程标准;职业教育;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04-03

笔者以“课程标准”为关 键 词 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得到4659篇检索结果.从检索结果来看,国内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自2001年之后有了明显的飞跃.

在该检索结果上加入“职业”检索词后检索则仅有66篇论文,其中20篇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师的课程标准的研究,其余是面向职业教育理论方面的探索或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探讨.而加入“高职”检索词后则有128篇,其中面向高职课程标准理论方面的探讨有44篇,其余是面向专业和课程的实践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课程标准的真正关注始于2006年.

在536篇硕博论文中,90%以上是面向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少数是本科及比较研究;含有职业或高职的硕博论文仅有4篇,其中2篇是面向高职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研究,2篇是对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理论探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演变历程

在我国“课程标准”一词最早出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第一篇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献是1924年载于《教育与职业》易作霖的《本社编订新学制职业课程标准之经过》.受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一词在很长时间被“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所替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提出“重建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质量”[1],提出了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考核、教学手段等五方面的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0世纪90年代,受英美等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影响,教育部组织调研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英美加德等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了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发展趋势,至此“课程标准”一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1世纪,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公布,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也随之发展,国家教委教职[1998]1号文件《关于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的通知》中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1999年张裕果在《关于制定职业高中课程标准的思考》一文中结合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了职业高中课程标准的概念是实施某门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检测目标达成的尺度;提出了制定职高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002年以来,一些学者逐步开始重视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研究,如丁容仪等人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一文中,以高职院校课程标准概念为出发点,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重点探讨了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和构成、建立原则与方法等.刘春生等人则通过分析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提出了建立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原则.徐国庆提出了课程标准只有按高于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去制订,职业教育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王莉华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中研究了课程标准的内涵、特征、功能,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探讨了课程标准构建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构建策略.

这一时期对高职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仍以教学大纲层面居多.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后,在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研究和建立相关课程标准,并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与考核大纲.

2006年以来,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体系、开发原则、开发流程及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如鲍洁在《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框架体系》中将课程标准分为国家、专业大类和学校三个层面;韩利伟在《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中提出制订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需在问题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工学结合和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征,遵循基本制订原则和科学制订流程、实施策略以及课程标准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王妮妮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研究》中重点分析了课程标准体系的机制和内容的框架.

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使其不能像基础教育一样开发出一系列统一的课程标准,也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多元化,各职业院校对学校层面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各具特色,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中根据本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对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沈莹在《高职“工学结合”导向的课程标准实证分析》中以经管类专业为例,秦兴顺在《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中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等等.随着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也开始规范化发展,各高职院校逐步从社会调研开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学习情境,优化课程体系,进而论证修订,最终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实践研究以工科类、少数经贸类和信息类研究居多.


二、高等职业课程标准概念的演变

早期课程标准的概念仅是对教学科目或内容的规范,如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大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需要.课程标准的含义也逐步从对课程科目、内容的规定发展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

(一)课程标准从“教什么”向“学什么”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