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激发源自课堂的魅力

点赞:5662 浏览:202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兴趣是一种能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人放飞自己的思绪,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钻研问题,开阔视野,汲取知识的营养.

1采用情境教学,创设“兴趣点”

设计简单便利的趣味性表演,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情境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1“照镜子”表演.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教师请学生“照镜子”表演.每两位学生为一组,其中一人演镜前的人,另一人演镜中的像 .镜前的人做各种可乐的动作,镜后的“像”忙不迭的配合,然后再互换角色,同学们乐得笑个不停.游戏结束,让同学们评价哪组配合得好.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境2吹气实验.进行蒸发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用力向摊开的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

情境3搓手实验.进行摩擦生热的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做如下的搓手实验:请学生将掌心相对使劲搓,学生会感到手掌发热.

在欢乐的气氛中,再进入实验环节,同学们兴趣正浓,理解更容易,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完成了实验的探究.

2设计趣味实验,寻找“兴趣点”

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很贴近生活.

实验1在学习“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时,演示实验“会跳远的乒乓球”.材料:碗3个、乒乓球1个、吸管1个,操作:把三个碗并排放置在一条直线上, 将乒乓球放在中间一个碗中.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乒乓球一会儿跳到左边碗中,一会儿跳到右边碗中.

实验2在学习“摩擦起电”时,演示实验“球跟手走”.把经过双手摩擦的乒乓球放在光滑的桌面上,用手靠近它,瞧!乒乓球向着手的方向滚过来了.手若移动,它也会跟着移动.

当然设计实验不能为了趣味而趣味,最终让学生明白实验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怎么写作才是目的.

3设计探究实验,提高“兴趣点”

例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配一套实验器材,其中有: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各1个,焦距为10 cm、15 cm的凸透镜各1个.

探究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能通过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最大限度地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

(1)提出问题

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譬如: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猜想检测设

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进行实验

步骤1:依次将蜡烛、凸透镜(f等于10 cm)、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步骤2:使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 u>2f.

步骤3:移动光屏,使光屏呈现明亮、清晰的像.记录此时的像的性质,以及像距与物距的大小,记录数据.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一侧倾斜,观察火焰的像怎样倾斜.

步骤4:使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即u等于2f ,重复步骤3.换用焦距为15 cm的透镜再次探究.

步骤5:使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即f

步骤6:使物距小于焦距,即 u < f ,移动光屏,能否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移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能看到什么记录实验结果.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一侧倾斜,观察火焰的像怎样倾斜.

兴趣的激发源自课堂的魅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乒乓球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分析论证

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

(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2)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3)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4)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学生利用表1讨论分析总结.

表1物距(u) 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像距(v)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u等于f 不成像u

学生动手实验结束,教师应该和学生分析实验的成功之处,认真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结论的总结以便于记忆和简洁为好.在实验总结这个环节,笔者设计流程如下:

教师引言:“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吗?能把你们总结出的实验现象告诉大家吗?”

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得出以下规律: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

评析这是可以在课内进行科学探究的实例.本例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侧重发展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和“分析与论证”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据此总结出科学规律.本例还采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不仅让学生获得一次合作探究的体验,也节约了时间,保证了本次探究任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本例是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的,教师有意把收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数据作为两个清晰的不同过程,这有利于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它使学生具体感受到什么是证据、什么是结论,体验到科学的结论来自于对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4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兴趣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 加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优化教学效果.

视频1:在学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播放视频“带电的气球”. 将两个充气气球在口上打好结后用线连接起来,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再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从而引起探究的.

视频2:在学习“气体的压强”时,播放视频“瘪了的易拉罐”. 先是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发现易拉罐变瘪;后又加热装有水的易拉罐直至冒出白雾,再堵塞罐口,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最后也发现易拉罐变瘪.看了这些有趣的视频,学生是不是兴趣盎然呢!

5精心设计试题,巩固“兴趣点”

选择一题多解试题,让学生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心甘情愿”的状态下主动愉快地学习.

例1如图1所示,两个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液体ρ甲、ρ乙,且ρ甲>ρ乙,液体深度h甲

分析由于题目中ρ甲>ρ乙,h甲

方法一变换容器模型法

将图1中的两容器变换成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圆柱状容器,如图2(c)(d)所示,盛有液体质量不变.由于容器圆柱状,所以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又由于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则重力相同, 所以(c)、(d)两图中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相同.对比(a)、(c) 两图,由于容器形状的改变,导致液面降低,根据液体压力公式F等于ρghS,则(c)图中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比(a)图小.同理(d ) 图中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比(b)图大.所以两个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a)图大于(b)图.

方法二割补法

将图1(a)补成一个底面积不变的圆柱状容器,内盛液体液面高度不变,如图3(e)所示,根据液体压力公式F等于ρghS可知补后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与补前F相同.补后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等于补后液体重力大小,而补后液体重力比原来液体重力G大,所以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