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点赞:3411 浏览:86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精品课程进行了相关研究.基于CNKI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以“精品课程”为篇名进行检索,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总结出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 键 词 :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75-03

作者简介:范雅琳(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李益(1989-),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下简称为《通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在全国高校掀起建设精品课程热潮的同时,期刊杂志上也涌现出大批与此相关的论文,其研究内容囊括了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各个方面.为了对近9年精品课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分析,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检索与精品课程有关的论文,目的是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研究趋势进行整体分析,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评述,以期对日后的课程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有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2.CNKI核心期刊检索与归类

笔者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以“精品课程”为篇名对2003-201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以2011年12月20日为检索结点,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85篇.文献按照年份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与“精品课程”相关的文献在2003年建设初期数量较少,2003-2009年,每年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达到最大值129,其后逐年下降.由此发现,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国家政策有很大的相关性.自2003年国家出台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后,研究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增加幅度相对平缓.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研究精品课程的文章再次攀升,而且数量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变动是影响精品课程研究的重要因素.

观察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近9年的研究热点均集中在学科建设、经验与总结、理论研究和资源、平台与技术这4个方面.研究学科建设的文章比重是最大的,为40.15%;其次为经验与总结,比重为19.70%;理论研究占第三位,比重为16.51%;资源、技术与平台方面的研究比例为14.26%,居于第四位.其它方面的研究比例相对较小,均在10%以下.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整体分析与总结,可以将精品课程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2007-2008年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转型期.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技术与平台”、“理论研究”、“经验与总结”、“学科建设”4个方面数量在2008年都有很大的飞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国家政策的出台是分不开的.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 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该文件还指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怎么写作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精品课程二期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因此,在2008年,有关技术与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的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

(2)对于精品课程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学科建设”方面.在近9年的研究之中,“学科建设”的论文数量是最多的,比重高于40%,远远超出其它几个方面.以年份为结点横向分析,除2003和2004年外,每年论文研究内容居于首位的仍然是“学科建设”.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从2003年政策出台开始,每年都会评选出几百门国家精品课程,伴随着某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会有相应的研究文章出现.

(3)“经验与总结”方面的研究数量整体呈递增趋势.在精品课程建设初期,介绍建设经验的文章很少甚至为零,但是每年的研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到2008年,较之2007年有着很大的增长.这说明,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经历了最初的探索阶段之后,逐渐步入正轨,专家学者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4)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新模式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尽管精品课程要求由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在相关研究中,对师资队伍培训的关注却很少,关注教师发展方面的文章也是微乎其微.精品课程建设后产生了一些教学新模式,但是在此方面的应用却不是很多,应用精品课程进行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变革.

(5)需要加大力度推广精品课程,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之所以把“推广研究”单独分为一个类目,是因为在初次浏览文献时,很多研究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的文章中都提到了“精品课程推广力度不够”这一现象.在2007年,出现了关于精品课程推广的文章,但并不是每年都会有相关研究,而且论文数量极少,平均每年达不到1篇.这说明,尽管研究人员都意识到推广工作是影响精品课程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却没有在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3.精品课程研究的板块结构

3.1 理论研究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理论研究”这一板块,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就有相关研究.该板块的研究数量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是在2010和2011年数量明显减少.

在《通知》正式下发后,此板块的研究主要围绕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进行,包括“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该研究从共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式、建设理念与建设策略等.另外,探讨的课程包括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关注的角度也比较宽广.在2010年,该板块的文献骤然减小,说明其内涵解读已经相对成熟,部分学者也将研究焦点转移到更深层次的研究.

3.2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这一板块比重在所有研究类目中居于首位,该内容的比重在每年的总研究中集中在28%~50%之间(2003除外),但是每年所占比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学科建设”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某一门精品课程之后的经验之谈;二是对某一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的探索及建议.但是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研究,其出发点都是精品课程的定义,即从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学科类别上,涉及到的范围较广,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学、人文科学5个大类.但是,尽管学科建设的研究数量很大,却存在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案例重复过多研究的情况.以《会计学基础》为例,9年期间共有13篇文献进行相关研究.其中,有5篇文章内容极为相似,都是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教材建设以及课程特色几个方面研究该门学科建设与实践的整体情况.这说明,高校对于相同课程的建设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


3.3 资源、技术与平台

本板块将资源、技术与平台归为一类研究内容.资源通常包括教材、课件、基础设施等,技术是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技术,平台一般是指精品课程的网络展示平台.该板块包括资源利用现状、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精品课程录播技术、网站制作关键技术、网站整体架构等等.


建设初期该板块的内容主要定位在教材建设上,随后出现了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网络资源可利用率、精品课程平台类型等等.对该板块细化分析,可以将研究现状总结为以下内容.

3.3.1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研究包括教材建设与网络资源建设.其中教材建设一般阐述教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编写教材的经验之谈,该方面的研究比重并不是很大.课程网站资源建设是该板块研究的焦点,网站资源一般分为课程开发模块、交流模块和教学管理模块.其中,课程开发模块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师简介、课程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以及链接资源等教学素材;交流模块一般指讨论区、公告栏、论坛等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管理模块实现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答疑、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等等.

3.3.2 技术与平台

2006年才出现与技术和平台有关的论文,其中有基于.NET的精品课程编辑工具的介绍,也有实施录播系统技术的研究,而后出现了很多网站建设的文章,从一门具体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到模块的建设与应用、网站色彩分析、功能栏目调查、用户满意度测评、流媒体技术应用再到云计算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领域逐渐细化深入.

通过研究文献发现,目前使用较多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有Moodle、Blackboard、天空教室软件平台、清华网络学堂、方正奥思等等,这些工具开发课程方便,能够实现网络精品课程设计模块的基本需求.自主开发的网站系统大部分采用浏览器/怎么写作器(B/S)三层架构模式,以ASP为开发工具,以SQL Sever为后台数据库;也有一些采用PHP、MySQL和Apache技术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3.4 经验与总结

该板块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包括建设一门精品课程后的经验谈、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总结、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总结;二是宏观层次,主要是近几年来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研究,包括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建议对策等等.

在建设初期,伴随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课程建设成功后的经验谈.比如2005年申永胜在《关于精品课程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结合清华大学机械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历程,论述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该文章属于微观分析层面,它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总结出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样在2005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的第3年,俞允海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中首次以宏观的视角分析了近3年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师资力量薄弱、申报的课程不符合要求、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精品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相适应.这是第1篇从宏观角度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文章,研究者开始审视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焦点由大力建设精品课程转向了更加深入的领域.

随后的几年,每年都会有相应的经验总结性研究产生,其研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大学物理”这样的微观视角,有“工科专业”、“高职院校”这样的中观视角,也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与国外开放课件项目对比研究的宏观视角.经验总结也不仅仅局限于整体分析,还包括网络课程应用、资源利用情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探析.大量总结性文章的出现,说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经由探索时期慢慢走向成熟,研究焦点已然不再局限于表面,关注热点已经由“怎样建设精品课程”逐步转化为“怎样才能建设好精品课程”.

3.5 其它

从表1中我们看出,“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管理与评价”、“课程推广”这4方面的研究量很少,所占比重之和为9.38%,不足总研究的1/10.尽管文件一再强调,精品课程要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但是对教师或者培训进行的探讨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与评估指标中“教师队伍”有一定的关系.精品课程要求教授上讲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持课程建设,所以在评价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时,在师资队伍方面难免会出现“择优录取”,即认为职称、教课次数等硬性条件达到要求即有可能被评为“精品”.因此,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这一要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像混合式学习、“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型网络教学模式、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立体教学模式等等.但是,学习模式尽管达到了数十种,在实际的教与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要地位,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变革与更新.

我们可以认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工作没有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没有得到更新,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精品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一些人开始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力求解决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例如2011年曾文雄在《变精品为日用品:云计算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中提到把云计算应用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将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提高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共建共享,为精品课程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研究趋势预测

首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将会告一段落,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已经建设的资源,将会是研究重点.

其次,经验总结性的研究将会增多.“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长达9年之久,建设工作从原来的摸索阶段到成熟,在建设和应用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研究与总结,无论是对微观的学科建设还是宏观的资源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外,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与重点问题.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推出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网上发布,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与追捧.根据教育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因此,如何把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得到启示应用于国内视频公开课,也将是众多专家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