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化策略

点赞:21084 浏览:946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差异化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性理论.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引入差异化理论,发现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参照差异化理论的策略,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和导向理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

【关 键 词 】差异化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性理论,它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特性,包括产品品质、产品创新、产品特性、配销渠道等方面,建立公司独特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也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采用最多的竞争策略之一.差异化的目标是自身在社会的竞争当中独树一帜,满足社会客体需求,取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差异化策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实践育人的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组织者缺乏实践经验

在组织的主体上,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般都是教师或辅导员.我国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学术科研为主.学者和实践者在活动当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差异.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对真正的教学问题的情景也只能是在教师或者是学校,而实践活动是一种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一个理论情境向真实的教学环境转变是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的,难以体现出学科的实践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承担一个引导者角色.高校每年新晋的辅导员岗都呈现递进式趋势,使得辅导员岗位的更替也逐渐开始频繁.辅导员岗位的更替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新的辅导员岗位由于缺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化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活动的志愿者存在同质化现象

首先,志愿者专业的同质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实际上是专业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主要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思维的定向,即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只是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单方面的,没有能多视度、全方位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同质化.一定程度上讲,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相差不大,知识构成相对一致.他们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的.此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知识也相对均衡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这方面的知识构成是相差不大的,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再次,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存在同质化.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年龄的分布相差不大,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其看问题的范围还相对狭窄,虽说经过两的大学学习和熏陶,但是还不能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处理问题往往单一化、简单化.

(三)实践对象与志愿者背景“重叠”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形势政策宣讲等为标志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些活动的地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来源于基层或者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实践志愿者的大学生,往往并不必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二元分类来看,当前大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城镇,另一部分来自乡镇或农村.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或者接受的文化环境熏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迫切有着改变现状的心理需求,期望着能够去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和锻炼,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本应该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其在城市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为这些艰苦的地区进行一定的怎么写作和意志磨练的.但目前的情况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志愿者还是回到农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参与实践活动.志愿者的成长背景与实践对象存在“重叠”.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实践目标是育人.当前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不注重对实践经验分享的长期性,也即大学生实践活动只是任务式的执行,实践活动结果就是形式上的提交一份质量相对不高的调查报告敷衍了事,不讲求在实践活动与经验分享相结合,不考虑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感受和能力的提升,忽视对实践经验的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也会导致学生和教师出现对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组织者缺乏系统的训练,生活阅历有限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工作的阅历,而且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也有限,在组织活动中很多新问题、实际问题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在同学校之间的组织者之间的短暂交流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活动中的随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组织活动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培训还相对薄弱,甚至很多地方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一个培训的机制,导致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没有一定的组织经验而盲目的地进行组织活动,使实践活动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

(二)活动组织时间短暂、组织过程过于仓促

实践活动的组织发起是在学期期末开始,整个组织发起到活动的开始也只是半个月或者更少,时间活动准备短暂性也很难形成对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目标要求、形式内容、实践的方法、执行的路径等比较全面的、充分的、具体的、细致的计划,难以形成对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点面结合,难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安全有序、持久有效的开展. (三)实践基地资源选择有限

大学生每年的实践活动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实践基地的数量却是寥寥无几,很多高校实践活动的地点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都是同一个地点或是几个地点之间来回的转换,造成这种原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校对自身实践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四、用差异化策略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以客观需求为基础,以特色制胜为目的,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原则.用差异化策略来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结合志愿者特点与需求,从实践基础的选择,到活动组织实践,再到总结与反馈,都需要组织者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运用差异化策略.

(一)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多样、互补的志愿者

一是注重志愿者专业结构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发挥聪明才智.既要尊重和发挥志愿者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又要尊重科学专业的互补性.志愿者不能仅仅是单一学科专业的队伍,也应该存在交叉专业或吸收其他专业的志愿者,组成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作的志愿者队伍.

二是注重志愿者学历层次上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倾向于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缺少专门的学术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本科生志愿者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不深、分析不透.因此,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考虑把研究生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本科生志愿者积极地做事但视野不广、分析不透的不足,充分发挥不同学历层次背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注重志愿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来自不同地域的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志愿者走在一起讨论、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小集体中,大到对实践主题的讨论,小到成员间的磨合,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志愿者的交流与认识,可能出现小小的摩擦,但这都是课堂中无法提供的真实教学情景.具有多文化或者说是跨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团队,一定会收获更多.

(二)注重实践基地的时空育人功能

除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基地在时间、空间上的反差效应.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能否取得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选择,要考虑到志愿者的发展需要,事先评估实践基地所具有的育人资源,可能带来的育人效果.实践基地的发展程度、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地域文化差异等等,都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升实践活动内涵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一是对于同一个实践基地,可以长期,定期回访,以时间为轴线,实践基地的变化和发展为比较要素,做深做实;二是注重反差原则.主要有文化背景与实践基础的反差原则:对于来自农村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沿海开放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对于以来自城镇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乡村等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有专业或行业的反差原则:来自文艺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工厂、企业、社区中开展社会实践;来自理工科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开展社会实践;农林牧专业的志愿者,安排到社区、学校、医院、化工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出发点,以长才干、作贡献为落脚点,尽可能考虑到更多志愿者的成才、成长需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他们带到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开展一次使他们深受教育又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

首先,各高校应该专门建立实践活动后期反馈的管理机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分享、评价等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从开展到结束后反馈的各项流程,从制度上减少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阶段总结.

其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学生还是组织的教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总结,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既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成果做信息的记录和反馈,还要从实践基地或者单位的意见反馈中进行总结.在实践活动反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经验交流会、讨论会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再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媒体报道、社会实践成果评比、当地产生的影响等显性产出进行客观评价”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隐性循环评价制度.对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不管是选择隐性评价方式还是显性的评价方式,有一条原则都应该是各大高校所应该共同遵循的,也即是“激励为主,考核为辅”.只有在众多反馈形式组合起来时,才能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