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理综述

点赞:2396 浏览:70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对比分析,指出对我国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关 键 词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

赤松要的“雁行发展模式”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英国经济地理学家罗斯特朗和史密斯提出的企业盈利空间界限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韦尔和托伦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问题.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总结:国外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体系相对完善,研究方法与手段模型化十分普遍,理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多样化、微观化,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一般规律的总结.雁行形态理论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并予以引申,即“生产的效率化”、 “生产的多样化、高度化”和“生产的国际传导”;该理论对“东亚奇迹”产业了积极影响,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一般的路径,但是其持续运行需要严格的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中心—”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等低附加值产品代替出口初级产品,其结果只能转换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该理论部分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但对于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认识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认为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劳动力稀缺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劳的现象;但该理论仅仅从劳动力成本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现象,并未从更多角度探讨转移的动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层面分析了产品和产业的周期发展进程,解释了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但该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没有认识到标准化阶段前可能出现产业转移.边际生产扩张论认为跨国产业从边际产业即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转移,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规律进行了拓展,但分析局限于成本视角.

产业转移理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业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1997年,卢根鑫博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是我国较早研究产业转移问题的学者.他在《国际产业转移论》一书中,以产业分化为起点,以价值盈余为核心范畴,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阐述,没有实证研究,也没有涉及到我国如何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等问题.

石奇用集成经济的原理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他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市场集成的手段,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全面和主动提升,这种新的产业关联会被锁定在国际强势企业的市场集成体系内,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


刘辉煌等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征: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以及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此契机,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王先庆认为,“所谓产业转移的梯度推进,是指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从产业层次上说,先行移出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后逐渐移出钢铁、石化、冶金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从地区层面上来说,先以具备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然后逐步扩大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张洪增基于产业转移负效应的研究,梳理了中国建国以来的四次产业移植,并总结了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的四大缺陷:一是产业成长基本依赖于国际产业转移;二是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的外部政策力量功过各半;三是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缺乏生产要素(如资本、科学技术、设备、市场、人才等)的全面发展;四是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具有产业同构性缺陷.提出中国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道路上避开陷阱,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扎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陈建军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了国内产业转移的现象.指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具备这两个条件并已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总结:国内关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还处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方法阶段,主要集中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的是实证研究等领域.卢根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石奇利用集成经济原理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大多学者的研究则集中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近几年,随着国内地区产业转移现象的萌发,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三、对我国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整理与总结,今后我们在研究国内产业转移问题时可以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一是产业转移取决于转入地和转出地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可以归纳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个群体,其综合的差异在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如果以区域梯度来衡量,即是所处的区域梯度层次有差异.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要研究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就需要首先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客体不断演化.上文中各理论的演进过程反映了产业转移客体的转换过程,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制造业向怎么写作业转移.不同类型产业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方式与特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告诉我们,在研究我国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时,要分清地区产业转移的客体是什么、不同客体转移有什么偏好.

三是产业转移的基本作用机制是市场机制,根本动因是利益驱动.虽然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竭力说明产业转移的双赢效果,但是一般认为,追求投资国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目标,由此带来的投资对象国的利益是双方竞合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我国产业转移实践中,应充分肯定并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辅以政府政策的有效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