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案导学

点赞:27344 浏览:1291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还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台下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显得冷冷清清,也经常听到学生的抱怨:化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更有学生觉得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课程门数和学习内容的增加,课业负担不减反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些课堂教学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课堂现状呢?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传统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

高中化学学案导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主学习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何谓学案导学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前学习材料. “导学案”的宗旨就是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引思,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因此,恰当运用“导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设计和实施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落实学案的常规要求,如:要明确课题;要仔细研究学习内容的量,做到一课一案;导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导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导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差的导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如何将教的内容变为指导学生学的内容?显然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是关键,本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学习课题.

(2)学习目标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课前预习:包括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三个内容.

(4)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 将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例如:在设计有机化学醇的性质的学案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了解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后, 设计让学生探究讨论什么结构的醇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什么结构的醇可以催化氧化成醛?什么结构的醇不可以催化氧化成醛?


(5)总结反思.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在课堂上留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有机化学卤代烃的学案时,可以对比卤代烃的水解反应与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让学生比较出两反应条件的不同, 两反应类型的不同,避免在以后学习中因混淆反应条件而出错.总结反思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6)当堂检测.检测题要紧扣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有层次,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做到“少而精”,题目数量以4~5个为宜,且应该是多数学生能够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学生通过课堂检测,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7)作业布置: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易、中、难,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总之,“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策略观念新,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把教法、学法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导学案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导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好的学案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