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低起点复习的两种做法

点赞:6229 浏览:218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学生步入高三,高考就在眼前,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传统的物理复习大多靠试卷堆积,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劳累,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笔者认为高三复习应“低起点”,回归课本、讲透概念、强化训练.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复习教学实践.

一、依托课本扫除知识盲点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复习是回顾知识的过程,亦不可脱离了教材而空洞地训练.如何应用好高中物理教材呢?笔者认为高三复习应重视回归课本,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看进去”.

高三物理低起点复习的两种做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中物理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结合“经验”读概念

概念是构成高中物理知识大厦的“砖块”,也是教材最为核心的构建,引导学生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关注教材中说理和解释部分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思考,重点熟悉物理规律的获得和推理过程.

例如,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应引导学生注重教材中给出的“实验现象事实”,关注归纳中“检测如”这一字眼,通过再次回顾教材,领会概念确定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尝试着联想,思考在物理学习中还有哪些能够用到该方法.

由于学生在高一、高二都有过学习经验,所以在学生读概念时,每个学生都能唤起自己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只是有多有少.笔者认为学生结合“经验”读概念的时候,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搭建一个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平台,在相互质疑、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对概念的更清晰地理解.

2.分析“源头”推公式、识图

物理表征具有多重性,除了文字表征外,教材中还有符号表征和图像表征.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时,应该从公式和图形出发,因为这两重表征具有直观性.但是不能简单的记背,因为最终解题的过程是公式应用的过程,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读物理公式和识图时,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源头”,搞清楚是定义式、决定式、实验总结的规律,还是推论,分析公式的得到过程,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公式的适用条件.

例如,“欧姆定律”这节内容,教材中一共呈现了两个公式,R等于UI和I等于UR,初看上去,这两个公式形式上不同,追本溯源后学生会意识到,前者是电阻的定义式,具有普适性,而且电阻 由导体本身决定,与U、I无关;后者是欧姆定律,是一条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不具有普适性,仅适用于线性导体.通过对两个公式深入的复读,能够实现一整节知识的有效复认.而且学生复习中,还会主动联想,电学中还有哪些定义式和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联系到电阻的决定式是什么?实现知识清晰化、网络化.

二、借助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沉淀方法

回归课本帮助学生有效复认概念、规律和公式,要进一步强化认知则需要习题训练.如何训练呢?笔者认为最佳的训练方式是自己编制习题,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加深概念、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例如,和学生一起复习“电场”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选择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所熟悉的“示波管”问题,不过可以将问题细化,借助一道习题有效凝结学生的思维,提炼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习题:如图1所示的装置,给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M、N施加很定电压使得M板带正电,两板长均为l,M、N间的板间距也为l,如果现给一不计图1重力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水平初速度,从两板的正中间射入电场,在距离两平行板右端l的地方放一竖直屏,最终粒子打在竖直屏上,落点距屏中心O点距离(l/2).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在平行板中间,该种粒子在电场中做什么运动?(2)离开电场后打到屏上之前,该种粒子做什么运动?最终的落点在屏中心O的上方还是下方?(3)求该粒子离开平行板电场时的侧向位移?偏转角为多大?(4)将该粒子离开电场时的速度反向延长,与两板的中线相交与一点,该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5)如果有大量的该粒子(初速度一样,忽略粒子间相互作用)从不同位置垂直射入电场,那么不同的粒子运动轨迹有什么关系?(6)大量的该粒子中能够从极板间飞出的粒子进入电场时与M板最近的距离多大?最远距离又是多大?(7)如果有大量的该粒子射入电场,试在屏上画出这些粒子落点的范围.


总之,我们和学生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要明确学生是复习的主体,虽然高三和学生复习的知识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有些知识时间间隔毕竟长了,而且知识点零碎、杂乱,记忆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在和学生复习时,一定要摒弃“一步到位”、“求偏求难”的训练误区,和学生回归课本低空扫描,设置有序化、逻辑性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复习.当然,学生总不是那么自觉的,即使面临高考,好逸恶劳是天性,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有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实时地监控学生的复习过程和动态,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保证讲评和指导具有针对性,及时地转失为得,这样做才是给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减负,最终达到减负不减效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