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点赞:4512 浏览:1366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公开课和观、评课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传统形式,在对教师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学校急需一种更为有效的推进教师发展的新模式来重构教研活动,课例研修为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教研组是指以同学科教师为单位,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因此公开课和观、评课一直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多年来对教师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诸如公开课主要是用于经验推广,往往也被称之为“示范课”等,不主要用于研究问题;听课过程中捕捉的信息相对分散,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聚焦点;评课主要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止于评论,没有实践改进的环节,不能填补“知”与“行”之间的鸿沟,疏于知行合一.课例研修中的上课主要是用于研究问题,教师带着特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观察之后的研讨功能是诊断和研究问题,在反思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行为跟进.笔者目前在组织某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研组建设过程中采用课例研修这种草根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师去关注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在研修中经历观点交锋,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促使教研组在持续的反思和实践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建团队,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组建一支成员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团队,这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源头活水.笔者在组建研究团队时,充分考虑到成员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以教研组内不同特点的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还邀请学校校长的加盟,以及课程专家(学科教研员)作为研究顾问.实践证明,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注重协作,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学校领导的参与在保障团队研究时间和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着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课程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对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团队研修中为一线教师提供理念指导和专业支持;一线教师在研修中和课程专家共同反思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然后行为跟进实现理论和行为的结合.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台,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课例研修在系统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最初,专家对研修活动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包括课程理论指导、研修技能指导和学科专业指导.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和持续开展,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淡化,而促进和合作作用则不断增强.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专家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多次课堂教学和建构性反思中探寻弥合理念与现实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专家从理论层面走向教学实践,教师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作用,双方在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团队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实施课堂教学,研修团队分工合作进入课堂观察,并在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反思研讨,探寻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行为改进的方案之后,授课教师再度进入课堂,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课堂教学以及两次反思研讨后的行为跟进.“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之后还要对课堂教学和研修活动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对研修主题的目标达成度做一个整体评估.这种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师将他人的经验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避免狭隘的经验主义.笔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动中,团队确定了“高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研究”的研修主题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研修课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使用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舞蹈《云南映象》的创作历程,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欣赏苏州市歌《苏州好风光》和了解市歌的创作过程,探究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将研讨过程中获得的建构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诸于课堂的过程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将建构性反思真正内化、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为研修团队获得实践智慧提供了厚重积淀.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教研组在求同存异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过程中,为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研修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保证研修活动不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在三次实践中都要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以利于团队通过教师的变化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师成长的规律.第二,在研讨反思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研修主题,把课例作为载体,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平台;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反思氛围,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换,不要把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强加于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第三,有时经过三次实践和两次反思之后,没有获得有效的策略解决所要研修的主题,此时第三次实践就不应成为研修活动的终点,可以进行第四次实践或者采用说课的方式继续研究.第四,综合性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进步的评价,对研修团队获得收获的评价等.

三、采菊悠然见南山:交流总结,理论提升

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积淀后,研修团队进入交流总结、理论提升阶段,教师以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在研修过程中享受着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获得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当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就会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更为敏感.课例研修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和检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复杂性,形成一系列研修成果,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研修成果是研修团队长期在教学反思与实践中慢慢积淀出来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是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怎么写作的有效资源.成果种类可以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两类.阶段成果包括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群体反思记录集等;最终成果包括课例研修报告、教师科研论文论著等.阶段成果具有单一性和记录性,最终成果则是研修团队对阶段成果加工和提炼后进行的重新建构和理性升华,具有综合性和提升性.笔者所在的研修团队在平均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动中,形成了多篇课题研修报告上传至校园网资源共享;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和跨省范围内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一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

研修团队在整理研修成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在对阶段成果整理加工和总结提炼的过程中,要以实际为准绳,排除主观偏见,这样才能客观俯视整个研修历程,形成具有较高信度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第二,创新性原则.课例研修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在理性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交相辉映中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获得富有新意的、独特的研修成果.第三,实践性原则.课例研修要立足于教学实践,教师在反思中更新理念、获得理性收获,再将其迁移回实践中,从而提升实践智慧.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研修团队往往在经历困惑迷惘后会豁然开朗,产生一种采菊悠然见南山式的顿悟.只有经历了“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厚重积淀,才会有这种闲适悠然、不期而至的灵光乍现.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在教学领域,而教学领域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学校造就一支适应改革需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教师队伍.基于此,学校教研组建设面临着提升品质、推动改革的重大考验.课例研修作为一种推进教师成长的新模式,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构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君子和而不同”,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构建教师互动交流、群体反思和合作创造的关系,使学校教研组成为促进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