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点赞:3895 浏览:1111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对教学过程等的感悟,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自由和美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教学智慧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2-02

在化学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而对于现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更融洽,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智慧.

所谓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1】.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教材的深刻把握,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正确的运用教育智慧,使一堂课“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攒经验,及时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风格,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教育智慧.

以“氨”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智慧将“氨的喷泉实验”放在不同的地方,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1】用“氨的喷泉实验”来引课

教师可以在一上课就做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事先不告诉学生圆底烧瓶里的气体什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烧瓶里形成的水柱为什么是红色的?水上升到什么位置?以及猜想一下发生“喷泉”的原因.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激发出学生强大的好奇心,更有兴趣的继续学习下去.这样就强于平铺直叙的引课方式.

【教学片断2】在讲解完氨的物理性质之后,演示“氨的喷泉实验”

教师在讲解完氨的物理性质之后,学生已经清楚的了解到氨极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氨的喷泉实验来验证这一性质,学生可以从实验中看到氨的确极易溶于水,水几乎充满了整个圆底烧瓶.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颜色会变成红色?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氨的化学性质.实验在这一部分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片断3】可以将“氨的喷泉实验”放在第一个化学性质之后

教师可以在讲完氨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与水反应”之后,做一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并总结出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运用到了氨的哪些性质.通过学生的观察及合作,既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氨的物理性质,也可以充分理解“与水反应”这一重要的化学性质.

为什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愿意在课堂上与教师配合.而有的课堂却死气沉沉,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跟不上教师,甚至出现了开小差的情况呢?其实,每位教师的想法不同,对教材的把握不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智慧也不同.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症下药.

不能片面的规定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授课.在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不同,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但不是每位教师的教学机智都会随时迸发的,只有有了深厚的教学素养,才会抓住时机,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或鞭辟入里、或润物无声,让教学机智发挥到极致,使每节课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以“氨”这节课为例,在介绍“氨的结构”时,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自身的知识素养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教学片断4】将氨的结构放在引课的位置

有的教师会选择将氨的结构放在引课的位置(如图2),可能很少有教师会这样做.但其实,这样做也不无道理.因为无论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来说,氨的结构都贯穿了整节课.介绍完氨的结构,可以设一个疑问,让同学思考因为氨的结构可以推导出哪些性质?从而继续下面的学习.

【教学片断5】将“氨的结构”放在物理性质之前

许多教师会选择将氨的结构放在氨的物理性质之前来讲,符合“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理论.教师在引课之后直接介绍氨的结构,如图2,让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总结出氨的分子式,观察氨的分子构型.为稍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片断6】将“氨的结构”放在物理性质之后,化学性质之前来讲解

有一部分教师会把氨的结构放在化学性质之前来讲,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我们把“结构决定性质”规定为“结构决定化学性质”.把氨的结构放在了化学性质之前,起到了引课的作用.在讲述化学性质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氨的分子构型来判断某一化学性质是如何发生的.

其实教学过程会因为教师认知的不同、学生水平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可是万变不离其中,每个教师都是根据课程标准来进行备课、授课的.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教育智慧会使得一节课充满活力.当然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智慧.我们不能评价哪个不好、哪个好.要辩证的看待每位教师精心准备的每一节课.总之,教育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的偶发情况是始料不及的,教师的广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特有的专业情愫都为解决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智慧”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提高教学能力的目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