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学习”破疑的四点方略

点赞:6328 浏览:219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设法驱动创造思维,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遵循“知疑、质疑、释疑、解疑”的破疑的方略实施现代“探究学习”,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学问,提高创造能力.

【关 键 词 】探究学习 语文 破疑

一堂语文课的“探究学习”,始终离不开学习思维上引导学生实施破疑的方略,此方略表现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设法驱动其创造思维,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按照“知疑、质疑、释疑、解疑”这“四疑”的探究方式和规律获取知识学问,提高创造能力.

一、发现问题――源于“知疑”

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知疑”即发现问题,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是巧于设疑.教师设疑是否精当不仅影响学生在“生疑、寻疑”中思维能力的发挥,而且会直接影响“质疑、释疑、解疑”的探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疑设应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表述准确、难易适度.

二是乐于生疑.生疑是教师运用学习动机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对通俗浅显的内容要善于“于无疑处生疑”,对深刻内容要“有疑处深疑”.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乐于生疑.如教学《景阳冈》,许多学生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产生怀疑.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这一重点段划分为武松“怎样躲闪老虎”和“武松怎样向老虎进攻的”两部分内容理解,学生便能从“原来大虫抓人等劲儿泄了一半”句子中探究出其中道理.

三是勤于寻疑.无论教师揭示寻疑,还是学生自主寻疑,都通过思考而产生.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与其思考的深度有关.同是学一篇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印象粗浅,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却理解深刻不断发现疑点.因此教师要善于点拨方法鼓励学生勤于寻疑,为下步“质疑”竖起路标.

语文“探究学习”破疑的四点方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提出问题――分层“质疑”

“质疑”是学习思维的扩展,“知疑”的延续,应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1.在表层,学生自主质疑.表层“发问”与“质疑”的内容程度浅显,一般凭借已有的知识记忆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如一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文章思路、生字、新词,学生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自主“质疑”,并通过反复阅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种“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好习惯.

2.进里层,学生互助质疑.里层是指“质疑”的内容加深到学生不可能凭借记忆就能弄懂的程度.教师要启动学生通过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合作质疑.如文章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找出特点等,就可以互助质疑来解决.

3.入深层,师生一道质疑.所谓深层,就指学生通过“自主质疑、互助质疑”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启发性提问与学生一道质疑来解决.如在对课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评价和延伸时,尤应如此.

三、分析问题――科学“释疑”

“释疑”(即析疑)是“探究学习”阶段的中心环节,方法主要有:

1.定向法.思维定向影响思维效果.多因素制约,往往学生“释疑”会发生偏向,这需要教师析问要有良好的定向,使“释疑”与“析问”配合默契.

2.讨论法.即指基本掌握课本知识后所进行深层的析问和释疑,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指导学生理清《草船借箭》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清事物前因后果,可提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等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

3.激励法.即努力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善于捕捉良机,运用有效方法因势激励学生围绕兴趣点探究释疑,透彻领悟.

4.铺垫法.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释疑,偶尔会出现冷场现象.这时教师应适度地揭示释疑的范围和对象,以铺垫引发学生联想,打开知识贮存库,顺利地完成释疑.如理解句子含义有“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之分.先弄清句中的关 键 词 语,只是表层意思已领会.而潜藏在文字里深层内涵,是在弄懂表层意思后借助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的.

5.擂台法.是一种愉快释疑法.探究学习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并提出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问题,在析问引示下,让学生通过打擂台的方法,在愉快的情境中解释疑难、消除疑惑.

6.联结法.指联结课文前后的关键点进行释疑.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联结点,诸如某个关 键 词 、中心句、过渡段等,围绕这些联结点释疑,这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训练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7.纠谬法.有些内容仅从表面上释疑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慎思明辨,在纠正谬误中求得正确的释疑目标.

8.迁移法.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各个段落之间语言相近,句式相似,结构相仿.为此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要抓住文章相似点引导学生进行正迁移.

四、解决问题――有效“解疑”

“解疑”是终结阶段.“解疑”是指认识上求解悟,问题上求解决.

1.在评价比较中解疑.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有几种答案的问题,通过评价比较后进行选择的一种解疑.二是在师生析问、释疑的基础上,通过答问、答疑,广泛发扬,让全体同学针对应解决的问题,在各抒己见后,集思广益分析比较不同的解疑结果,共同选择大家认可的答案.

2.在分析归纳中解疑.是指在教师析问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前步释疑后,通过分析整理、归纳综合,分别找到解疑的结果,包括内容的解学,问题的解难,认识的解悟、疑惑的解除.

3.在总结深化中解疑.是指总结本课破疑过程及主体学习内容所进行的结果性揭示,其作用是通过解疑梳理所学的内容,进而总结出课堂学习内容的中心.

4.在作业练习中解疑.作业练习的设计、指导和评改各环节都应贯穿“疑”这根线.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对象的针对性,“疑”度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情趣性、份量的适度性.要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作业练习的相互评议和自评.充分调动学生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动脑、动笔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解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