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数学教学回归本色的方法

点赞:3070 浏览:77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用案例呈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数学问题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更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者想与广大教师共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学,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思考感悟 思维交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轮比赛,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

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

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案例:《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形,怎样围面积最大?

使数学教学回归本色的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生1: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太多了,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生2:要使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划算,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都要除以2.

师:若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4: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等于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

生5: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有道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估计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互相讨论讨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还发现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的米数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带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