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主体参与”培养思维

点赞:30559 浏览:14298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主要看学生的反映.然而,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一般不是自发的,要靠老师为他们提供条件,唤起他们的觉悟,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

倡导“主体参与”培养思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正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宽松、互动、的课堂氛围,着眼于学生的个性,重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范例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去打开思路,拓展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精神与思维都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


二、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三、“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为:

1.阅读教材,引导参与.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的,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在阅读前教师要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即自学提纲,在每节课后出示下一节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太浅显.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进行矫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提高到位.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先让学生作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强调重点,揭示知识结构网络,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做好小结,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以完成学生“画成整圆”的心愿,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例如,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示范片段,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进行评价,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很容易投入和参与,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