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立体教材观

点赞:27386 浏览:1298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应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构建新的立体教材观,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及提高有显著效果.

关 键 词 :学生发展;教材;信息技术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材也随着改革不断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信息技术教材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改原来软件说明书的状况,力求成为更适合师生学习的资源.对信息技术教材资源的利用、开发、整合、创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构建立体的教材观,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谈谈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创生教材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现在的教材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载体,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一书,每个章节以情境创设开始,进行主题点拨,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动机;每个小节又有小故事形式的学习导言和目标阐述,轻松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明确所应达到的目标;教材内容在展开的过程中设置多样化并前后呼应的实践项目,以导引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章末设置综合实践,形成连续整体,以把活动的总结、归纳与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用好教材、构建立体教材观,需要确立以下基本观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主动选择并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时才有意义.教师在创生教材时要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把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我选择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

教师要摒弃教材是“圣经”的传统观念,要以批判、吸取、欣赏的眼光看待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构,使教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素材.

3.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有机体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教学情境和学生状况以及教师自身等各种因素,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进”学生.

二、准确理解教材是构建立体教材观的基础

1.要理解教材的总体结构

一本教材有它自己的体系,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展开的?等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对教材有总体的把握.下面以教科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为例进行说明.该书共有五章,每章设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同时各章节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从应用到技术基础再到开发这样一个从用网、组网到建网的逻辑关系.之所以将应用放在前面,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对学习网络技术应用这种枯燥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同必修模块有一个较好的衔接.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创生.

2.要研究教材编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总体来讲,在课改过程中,各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突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框架,教材不再是软件使用说明的汇编;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信息素养的要求;教材的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

3.要研究教材编写中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教师在创生教材中可以借鉴和学习.

三、构建立体教材观的策略

构建一个全新的立体教材观,不仅仅是对原有教材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衍生.而所谓创生教材,就是指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注重课内外沟通、学科间建立联系、知识点融合,切实有效地开发并弹性处理教材.

1.重建素材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做到彻底理解;要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掌握教材,注意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另外,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但它们不一定就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人和事,也不是最新发生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和编写者的思想,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发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

例如,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5.4节中讲“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时,要求学生以奥运为主题,将“心系奥运”主题班会的照片与学生在操场进行体育运动的照片合成一张.尽管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远,但是它也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学生对此主题的作品设计往往不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借鉴该设计思路,另外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如某班同学在春游时拍了合影,但有两位同学当时不在现场,事后大家觉得很遗憾,可以请大家利用这两位同学原先的单人照,将这两位同学加到合影中.学生在掌握了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后,不但能将这两位同学移到合影中,还可以调整自己在照片中的位置,跟要好的同学挨在一起.重新设计后的主题活动更有趣味性和相关性,学生会非常喜欢.

2.重塑方法

在机房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往往习惯于讲练.对话成为人机对话,互动成为一厢情愿,开放成为网上搜索.我们强调的对话、互动、开放是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伴互动、让信息技术的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开放.

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5.1.3节为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是采集与加工数字化图像,实际上是对教材前面两节知识的升华.本小节的知识点不是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很好掌握的,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笔者通过《常见问题照片处理手册》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学,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总结,得出结论,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日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图片的处理.

构建立体教材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重组结构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量的知识是归纳出来的,而不是靠演绎得来的.例如,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载体的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这四个信息的一般特征就是人们在大量的信息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探究现象开始进行生成性学习,通过特殊了解一般.

在进行了几轮的信息技术教学后,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及生动有趣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师生讨论、对话、学习研究提供材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与归纳出理论与方法,最后在模仿的基础上,将习得的知识、过程、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哪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原理、规则类知识不重要,而是指应该更关注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从教育的意义出发,依据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大量使用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走向深刻的理性认识.教材的这一特点,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要积累大量的案例、素材,其次要能在大量的案例和素材中,筛选出有用的针对教学实际的材料,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

好的立体教材观的构建,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具有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的劳动更具创新性,教学活动充满趣味与启发,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那这种构建就有意义了,就是成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