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学科会第十一次学科坛"综述

点赞:35665 浏览:1606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6-0090-04

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办,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承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十一次学科论坛”于2012年4月6-8日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在以下几个方面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前沿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此次学科论坛的主题,这也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首次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性学科,对近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问题展开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就此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第一,要重视胡乔木关于党史的研究意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不等于党史的研究;第二,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第三,要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四,要力求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发展的历史;第五,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等的综合研究;第六,要坚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第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七个方面对于全面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探索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根据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现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一,从纵横两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研究;第二,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主流与支流、正统与异端结合起来研究,全方位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拓展其研究视野;第三,要把总体方法与实证方法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发展为科学;第四,要在方法论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统一中来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这几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新的因素提供了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张新教授从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第一,在马克思主义通史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以及经典作家的思想流派的研究;第二,在马克思主义阶段史研究方面需要重点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史及其比较研究;第三,在马克思主义专题史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重大思想观点或范畴的发展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外的其他领域、专题发展史的研究;第四,在马克思主义国别史方面,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具有重要地位的那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第五,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方面的研究;第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框架.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学科会第十一次学科坛"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研究,学术界的关注并不多.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整体性研究”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结果为零篇文章.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认为,只有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领域,从整体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整体性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对象,即劳动群众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孙教授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源头开始梳理,围绕“劳动群众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这条学科主线,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颗种子到发芽长大的无断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完整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理论整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与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献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回到历史和现实的情境中.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视角,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的交互发展.首先,马克思早期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不赞成劳动价值论是和他没有创立唯物史观有直接联系的;其次,唯物史观的形成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过程中从否定劳动价值论走向赞成、拥护劳动价值论的态度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正是缘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奥秘的研究;最后,唯物史观的完善和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是相互交织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前提,唯物史观不仅是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指导,也为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化、全面化提供了理论的导向、逻辑的架构和实践的基础,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也促进了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和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到《资本论》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他所创立完善的唯物史观是交织交融的.有了这种交织交融,才有了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交互建构和发展,也才有了我们今天对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形成的前提的理解,也才有了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是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充分证明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在剩余价值的三大形态与唯物史观的五大社会形态的交织交融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反杜林论》的研究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西安交通大学王宏波教授在对《反杜林论》的研读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一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反杜林论》共分为三编,恩格斯虽然是从三编分别展开批判的过程,但三编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的,逻辑线索上是一脉相承的.《反杜林论》立足于批判问题的需要,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首先,恩格斯在全书的表述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素(主要指关键范畴和重要命题)的完整性;其次,《反杜林论》全篇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贯通性和贯穿性、逻辑展开的层次性和依存性、内容的相互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