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报道综述

点赞:24697 浏览:1167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网”进行了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检索和研读,对1998年到2008年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了解现状,展望未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艾滋病报道 研究综述 报道效果

由于艾滋病的敏感性,使得有关艾滋病的议题远远超出了医疗与健康的范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问题、文化问题.大众传媒如何报道艾滋病新闻始终困扰着整个新闻界.艾滋病报道继而成为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方向.

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网”进行了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检索和研读,对1998年到2008年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笔者从艾滋病报道的框架演变、报道效果和问题与对策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艾滋病报道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报道框架

在对文献分析后,笔者发现,研究结果整体上趋于一致,学者大都把报道框架分为三或四个时期.根据许正林与祁晨旭的《我国报纸艾滋病报道18年历程与价值取向演变》,将艾滋病报道框架演变细致的分为三个阶段:(1)1988――1996年:初始的冷漠.主要在于这一时期的媒体还没有能够正视艾滋病议题的报道,像是蒙了一层遮羞布.(2)1997――2002年:科学却非理性.这一时期的报道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是最为复杂的.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艾滋病报道已经有了科学态度,而且无论是报道体裁、报道内容、版面设置都有很大的突破,媒体已经开始公开讨论艾滋病议题了.另一方面,媒体对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矫枉过正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炒作、猎奇和跟风的现象.(3)2003――2005年:政策议程与人性关怀.这一时期艾滋病报道数量的激增和媒体在报道中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主要得益于领导人的示范作用.确立了比较稳固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并且开始通过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设置媒介议程来推动艾滋病的政策议程.蔡月亮在《报纸媒体艾滋病报道研究》中将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框架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85年之前尚未形成框架时期,主要表现在滋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病,在中国不可能发生生.(2)1985年到1990年妖魔化时期,认为艾滋病“不可救药”,是“世纪瘟疫”.(3)1990年到2003年猎奇化、污名化阶段,对“艾滋女”、“艾滋病村”、“艾滋小偷”等事件的刻意炒作和过度渲染.(4)2003年以后多元化阶段,框架主题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如对公共场所推广安全套的热烈讨论.

二、报道效果

1、正面效果.在报道效果方面研究很多,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陈龙和王瑜的《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的修辞敏感性研究》选取修辞敏感性入手,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媒体利用其修辞敏感性,及时对报道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化解危机,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过一些正面的作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媒体修辞敏感性的存在导致了媒体报道的转变,而媒体的转变又引导着人们对艾滋病态度的变化.从开始的回避到现如今关注艾滋背后的问题,我国媒体的修辞敏感性始终是在极力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以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作为其传播目标.张在《国内媒体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中价值取向的是与非》中论述2003年可以算是中国艾滋病报道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年份,无论从报道数量和报道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艾滋病报道的整体关注度、人性化取向、“要人性”因素仍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知名人士的加盟是传播效果发挥的有力摧化剂.一方面,政府官员对于艾滋病防治的言谈行动对媒体是个很好的暗示,这有利于媒体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艾滋病报道,另一方面,通过“要人性”的报道,可以为公众树立榜样,有助于消除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2、负面效果.艾滋病报道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俊在《论恐惧诉求式新闻标题对艾滋病预防的负面影响》中论述到新闻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恐惧诉求式新闻标题对艾滋病预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煽情化诉诸公众恐惧感的新闻标题缺乏科学依据,是对公众的误导,二是这种落伍的宣传报道方式,无形之中增加了公众本已较高的恐惧感与焦虑感,同时也会加剧对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容易导致社会恐慌,这与当前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媒体应注重报道新闻事实,诉诸公众理智,对艾滋病疫情进行科学、理性、客观、全面的解读.张有春和李晓林在《艾滋病宣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中认为歧视对艾滋病报道产生负面影响.文中回顾了有关社会歧视的研究成果,从污名和歧视研究和艾滋病宣传报道与社会歧视论述歧视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制定有效的反歧视策略,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消除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就应该从纠正宣传报道中的错误信息,除去贴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的负面标签着手.

3、媒体对报道的影响.在媒体对艾滋病报道的影响方面上,张遥在《消除歧视引导舆论营造防艾抗艾好环境――浅谈新闻媒体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中认为作为一大顽症,艾滋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和宣传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浅析新闻媒体在消除歧视、宣传防治、引导舆论导向等方面的作用.论述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的一种,在艾滋病的防治上理应负担其应有的责任.消除歧视,引导舆论,为预防医治艾滋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邵莉在《新闻报道不能缺少良知――谈媒体的责任意识》中反思:媒体的“敬业”精神,媒体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媒体在对待艾滋病问题的宣传报道时,首先应该考虑这样的报道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果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则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对当事人进行保护,极力避免其受到伤害,必要时,宁可牺牲具有轰动性的“卖点”,也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对个体命运的感知与尊重,彰显人文关怀是传媒社会责任的基本品格,公正公平是传媒社会责任的本质.这种仁爱思想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要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受众的相互理解,鼓励人们去面对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

艾滋病报道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艾滋病报道历程从不成熟到成熟,在不断的完善.这其中存在的报道误区、偏差和错误值得研究借鉴.王鹏在《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策略研究》中认为媒体在非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方面责任更重大.结合非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特点,笔者认为媒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好相关的报道:一方面要依靠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参与到健康传播的行列中,在健康类的板块中为卫生专家、决策者、普通受众、感染者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比如要求各级各类媒体每年必须拿出一定的版面或时间来进行疾病防治的公益宣传,而且将这种宣传计划细化到每一个月.此外,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也要懂得如何利用媒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媒体上浅显易懂的健康知识.蔡卫平的《从艾滋病报道看中国媒体的人文关怀》中认为艾滋病报道是能集中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一个报道领域.

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报道手法方面,煽情炒作,哗众取宠,负面报道,歧视心理.媒体在艾滋病报道中提高人文关怀,发掘艾滋病患者背后的故事,强化记者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武启峰的《中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研究》认为,今后的艾滋病报道工作除了坚持继续宣传普及防治知识,应在报道视野开拓、题材开掘、客观平衡、消除歧视偏见、引导社会舆论、强调人文关怀和提高专业化报道程度上下功夫,并且培养专业的艾滋病报道记者队伍.

在采写技巧方面,李程在《艾滋病报道的采写技巧》中论述在艾滋病的采写报道过程中,记者要注意与政府、卫生部门合作掌握艾滋信息的最大信源.确保新闻真实准确,尊重被采访者的要求,坚持新闻道德规范,通过媒体的力量来使社会了解艾滋病,呼唤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猎奇,要善于写故事,深层挖掘,就能展现出艾滋病人的真实生活现状和感人的经历,使报道具有教育意义.孙晶在《艾滋病报道的烙印与去烙印化对策》中,给艾滋新闻报道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使媒体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艾滋新闻.首先,注意消息来源的多元化,让艾滋病人行使话语权.其次,在标题制作与行文中正确使用、引号,防止烙印式报道方式的形成.应避免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通过这种似是而非的表达方式制造悬念、噱头.最重要的是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

结语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我国学者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艾滋病报道效果、采写技巧、问题呈现等方面,显示出目前我国还处于艾滋病报道的初步探索中,研究还很不成熟,尚未形成为众学者所认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同时,定性描述居多,实证研究比重较大,研究对象上多以报纸媒体为主.多数学者在参与各种专项艾滋病报道等研究中,针对个案提出了一些研究方法和开发态势.纵观相关文献,笔者认为今后研究要在电视、网络媒体对艾滋病报道方面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