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乐的起源综述

点赞:22495 浏览:1047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孟瑶(1988.10-),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201研究生.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专业.

摘 要:关于京剧声腔“皮黄腔”的来源一题,已有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基本上为湖北说、安徽说等,齐如山说的出现,对这一问题及京剧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仍然没有准确答案,本文将对现如今的成果做以整理和归纳.

关 键 词 :京剧;皮簧;来源

中图分类号:J82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1

京剧,为中国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外,起源于中国古老戏剧秦腔、徽剧、昆曲及汉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京剧音乐与京剧剧本文学、表演、舞台艺术、服装等紧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京剧音乐是京剧艺术的根本基础,京剧音乐的唱腔、念白、曲牌、打击乐等四大部分,融入贯穿于京剧艺术的全部过程之中.

当谈及京剧的形成发展过程时,往往首先谈到的是声腔艺术的发展情况.因为唱腔不仅在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在整个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京剧成熟于北京,成熟于进了北京的四大徽班.但作为京剧的主体性、标志性强调“西皮”和“二簧”究竟起源于何处?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经笔者梳理,有以下几种说法:

始于湖北黄冈、黄陂县

在当下的戏曲史学界,此观点似乎是最有影响的观点,最早提出此说法的人大约是清嘉道年间的杨静亭.杨氏在他的《都门纪略》中曾说:“近人又尚黄腔,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又始于黄冈县,故名“二黄腔”.他认为二黄之得名即由黄冈、黄陂二地的地名而来.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黄冈、黄陂与安徽的安庆地区相邻,语言、风俗都很相近.因此,起源于黄冈、黄陂的二黄腔很快就传到了安庆地区,后被安庆戏曲的艺人加以改造,成为“徽班”中的主要腔调之一.同时,他们认为二黄腔在湖北兴起后,也传到了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并且湘剧、桂剧中的“南路”,粤剧中的“二王”(即二黄的谐音)都源于湖北的二黄腔.

有一些文献史料支持此观点,如:

清代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说到:“徽调者皮黄是,皮为黄陂,黄为黄冈,皆鄂地名,此调创兴于此,亦曰汉调,皆两黄之间,故曰二黄”等.

安徽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徽居”中则认为二黄腔产自安徽,是由安徽之吹腔、拨子演化而成.“初时吹腔中出现了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山风味较浓,称之为“四昆腔”,也有人称之为“咙咚调”.这种强调后来受拨子影响,改用唢呐伴奏,形成“唢呐二黄”.之后,又吸收了拨子的板式结构等 等这样前后四次的演变,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小二簧、老二簧、二簧、反二簧.于华连在《戏曲丛谈》中也说道:“二簧者,安徽安庆之戏也,安庆旧有枞阳腔,后有石碑腔,即所谓的吹腔也,吹腔之曲,比用双簧拖腔,故名“二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二簧腔有两种:一种出自安徽,由吹腔演变而成,另一种产自湖北.“湖广”二字急促品读为“簧”,故称为“簧腔”,产自安徽的叫做“二簧腔”,这个名字是由为其伴奏的两只唢呐而得.

江西宜黄腔

另一种说法是二黄腔源于江西的宜黄腔.因为江浙口音的“二”、“宜”相近,故称“二簧”,这是根据声调来追寻源流的.

学者们关于二黄腔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论著有滑静《论京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隋秀玲等人《浅谈京剧的起源与艺术欣赏》以及关于皮黄腔源流的诸多论著,但是,对于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定论,直至齐如山说的出现,对此问题的解开及中国京剧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齐如山的观点没有得到重视,可是,随着形势的日趋变化和大量史料被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齐如山的观点.

京剧音乐的起源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京剧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齐如山,戏曲理论家,一直从事戏曲工作.他对“皮黄来源”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于上述的任何一种.他曾在《国剧漫谈》中的《皮簧之来源及改造》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论及了他的看法:

按皮簧不但不是北平所产,且不是始自安徽、湖北.从前北平戏界老辈都说皮簧始自湖北之黄陂、黄冈,故名二黄.西皮始自黄陂县之西境,故名西陂,简写西皮,我也很相信这些话.后来老友欧阳予倩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说,他有事到黄冈去,遂决定到彼处去调查调查皮簧的发详地,没想到考察了许久,一点影响全无,一点痕迹也没有得到.当时我看了这段文字便以为皮簧决非出自黄陂、黄冈,其原因有二: 一、汉口虽然很繁华,但不过是一个河陆埠头,没有文化可言,不大可能有什么文化美术的事业发生,这也就如同上海无论多繁华,不会有文化;二、倘始自黄陂、黄冈,则无论多少年,必能有遗迹可寻,况皮簧发达不过二百余年,何至于原产之地,一些影响也没有呢? 所以可以断定,他决非始自湖北.

既然不起源于湖北的黄陂、黄冈,那么起源于何处呢? 齐如山在同一篇文章中接着论道:“经二十余年的研究考察,(我认为)皮簧实产生于陕西南境兴安府东边一带,它所以名曰‘汉调’者乃汉南、汉中之汉,非汉口之汉.”

齐如山在文中围绕皮簧实则产自陕西的观点,结合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一一阐述,他的这一观点逐步得到后人的正是,其中,陕西省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文寿于2004年写过一篇《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文中说道:“齐氏考证二黄产地不靠书本只言片语记载,而更重实际考察的严谨治学的观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并且,他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发表《论京剧声腔来源于陕西》、《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两篇论著,都是围绕齐如山的说法进行研究、阐述、再理论、再阐述等其中2005年《论京剧声腔来源于陕西》一文的发表,导致湖北方月仿在《中国戏剧》2005年第二期发表《质疑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以及江西苏子裕的《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质疑》两篇文章的发表,这才有了2006年文寿的《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文中以谦虚严谨的态度为学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力的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关于“皮簧”源流一题一直没有定论,但是齐如山的陕西说的出现,着实使其往前迈了一大步.笔者只是把有关此问题的观点逐一列出来,肯定有疏漏和不足,但是也希望能为中国京剧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