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理综述

点赞:27142 浏览:1283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型城镇化”被广大中国百姓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在2012年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随之受到了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进行详细的综述,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的动向.

关 键 词 :新型城镇化 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

1.新型城镇化道路内涵的界定: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纷纷展开讨论,提出了有关新型城镇化内涵不同的看法[1].

一是以人为本的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为主导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不仅市民要更幸福,而且农村转移人口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感受.其基本特征是全面协调、集约高效、人文活力和公平共享.代表有,吴江(2009)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新型产业以及信息化为推动力 ,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是城乡建设的视角.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 + 新城区 + 农村新社区.老城区重点是对棚户区、工厂外迁区等进行改造和环境治理,使之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商业区和怎么写作区;新城区是指开发区、实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新农村建设.主要代表有:刘海平(2012)[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引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优化组合的过程;

三是农民市民化的视角.众多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必须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再是不单纯追求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农民转入城市,并融入到城市的正常生活之中.

四是农村发展的视角.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绝不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强制搬迁上楼,远距离地涌入大城市,而是农民自主式的城镇化,就地融入城镇.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既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转移就业,更着眼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还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不抛弃和遗弃农村,反而以农村繁荣为前提条件,农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镇均等的公共怎么写作.

五是综合的视角.新型城镇化是采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高度关注农民市民化,着力解决城乡和城市内部“双二元结构”,以人为本、次序协调、城乡一体、融合共享的城镇化.代表有,单卓然(2013)将其定义为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彭江碧(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是十分丰富的,不同的学者研究的方向不同,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也就因人而异,但总得来说,以城乡统筹为主线 ,突出以人为本 ,彰显人文关怀 ;以全面协调为标准 ,推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保障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 ;五是因地因时制宜 ,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在学术界,由南京大学教授吴友仁先生发表的《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研究》掀起了了研究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浪潮.他指出关于中国当走何种城镇化道路,应当优先发展哪一种城镇化模式是发展城镇化的重要议题.对此,倪鹏飞(2013),仇保兴(2012)等一批学者认为我国城镇化主要分四种模式,即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中小城市模式、小城镇模式、综合城镇发展模式.

以北上广为主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其能力范围可以辐射周边的小城市与小城镇,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可以疏散和承担由中心城市原来承担的部分功能和职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促进中间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以省会城市为主的中等城市模式.中等城市一般定义是人口数目在50―100万规模的城市.中等城市不但可以在社区和工业生产上能够发挥其应有的集聚效应,又可避免出现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过度密集、功能过于集中的超大城市病.发展中等城市模式对于推动其所在地区的全面区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以中等城市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个路径选择.

以发达小城市为主的小城镇模式.由于大中型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并且存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资源有限的城市病.小城镇模式的发展可以使城市与乡村之间和谐发展,逐步加强城市与乡村的城乡联系,进而消除当今日益突出的城乡二元差别问题.发展小城镇模式是解决中国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不二选择.

以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中国应努力避免西方国家在城镇化发展中曾经出现的“先集中发展后又疏散,最后再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这些巨大的资源浪费现象.结合我国国情,统筹规划区域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实施分散型和集中型结合发展的道路,以小城镇模式为发展基石,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为主要渠道,将大城市发展居于核心地位,构建布局合理,比例协调,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化体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国内研究述评: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策略,纵观文献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二类:针对某地域的路径研究;三类是:针对某一侧面的发展规划

(1)全局的战略规划,以单卓然(2013),楚爱丽(2011),仇保兴(2012)[6]等学者为代表

(2)针对某地域的路径研究 ,以雷凡、魏玉翠、付渊博等人的硕士论文为代表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一条适合区域发展的路径.

(3)针对某一领域的路径研究,徐光平(2011),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相结合,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在新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障碍,从而寻求一条解决的路径.吴江(2009),通过对地方政府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行为偏差的分析,从而对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重新定位,设计出一条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5].(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新型城镇化理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模式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