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踱金现象

点赞:31375 浏览:1445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大学培养了一批求知、友好中国的留学生人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来华留学生总体基础较差、学习意愿不强,毕业时的水平不够理想;学校片面强调跨越式发展,重视人数的增长,疏于质量的提高;主管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转变理念,重视质量和水平,完善和制定必要的全国统一考核标准,逐步提高入学要求.

关 键 词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大学

作者陆德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30)

若从1975年北京语言学院来华留学生二系试、翌年教育部批准设置专门招收来华留学生①的现代汉语本科专业(现改名为汉语言专业)算起,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即将迈入“不惑”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来华留学生达118837人.但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学生数量的增加、急于求成,未能将重点置于提高学生的质量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层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及策略.

一、来华留学生总体基础差,不少人学习意愿不强,毕业时的水平与中国学生相比差距甚大

将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重大问题,来华留学生质量的提高与数量的增速不成正比.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总体不理想、综合素质较低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大多数来华留学生来自周边的韩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蒙古、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近30年来,这些国家的大学升学呈现一种普遍的特征与趋向:学习成绩优秀者首选西方先进国家留学;其次通过严格考试,进入本国名校;而留学中国者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一般位列班级中下.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优秀而主动选择留学中国者仅占25%左右.与中国学生相比,总体上来华留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少得多,综合能力也差得远.

毋庸讳言,有部分留学生是在考不上本国的名校、或由父母作决定而来中国留学的.他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学习意愿较低,缺乏主观能动性.有些学生总是习惯上课迟到十分钟、上课时或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或不做回家作业、或学习中不认真思考:既不提问题,也回答不出问题等最为典型的是:课间休息时,围在教师的身边,不是提问题、谈学习,而是查看出勤记录——按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就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确认自己还能请几次检测等所有这些现象,既表现出了留学生学习的意愿低下,也表现出了素质方面的某些欠缺.

在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气氛是会互相感染和影响的.在一个没有竞争的学习环境之中,那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意愿.在不少单独为留学生开办的汉语言专业的班级里,受到一部分不愿学习学生的影响,形成了不良的班风:所学内容限于教师上课所讲的,所做作业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留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学习.

有些来华留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汉语还讲得结结巴巴、不太流利,在写的方面更不尽人意:作文书写格式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常常出现差错;一篇600字的习作,不仅存在语法错误,而且错别字多达二三十个.在某一所大学以4年级下的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诗经》产生的年代、分类、何为“六义”;回答不出中国第一部字典的书名、作者.其实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都讲过;在诗歌创作比赛时,95%留学生写的诗歌都没有押韵.最能反映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研究能力的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虽然已在大学学习了4年,但不少留学生连选题、查找资料、订提纲、写内容提要、关 键 词等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连简单的谢辞都写不好.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细心指导,定稿必须由教师对通篇文章逐字修改.最后,很难说这篇论文是留学生撰写的呢,还是老师如何写而写成的.不仅是本科留学生,硕士学位留学生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除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之外,留学生尊师重教观念淡薄,缺乏遵守公德的自觉性.在明显张贴着禁烟标志的教学楼走廊上、拐弯处,经常有留学生在抽烟;上课期间,有些留学生也会走出教室到外面去抽烟.曾有教师询问留学生,在你们国家的大学之中,学生会在教师授课时频繁进出教室吗?学生都回答不会.而在我国的大学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上述诸多因素的叠加,直接影响了留学生的进步与考核.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者,中途退学率比较高、延长学习者比较多,其比例是中国学生的几十倍.而单独为留学生开设的专业,尤其是汉语言专业,由于执行特殊的标准和要求,毕业率通常能达到60%,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但是其质量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然而,留学生质量差的问题迄今并未引起社会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为什么?学生不是商品.当不合格的商品卖给顾客后,顾客可以投诉、退货,可是当学校培养出不合格、或质量较差的留学生时,社会不可能把他们退回来.家长考核作为学生的子女时,更多关注的是成绩、有没有拿到书和学位证书.就业市场的严峻局面,模糊了留学生质量方面的问题.

本科留学生的质量有待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现状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录取标准过低,硕士留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意愿也不强,中途退学者达到一定比率.2011年在校博士留学生仅为6923人,这与中国大学的数量、规模不相匹配.

考察来华留学生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两种比较方法得出可信的结论.首先是将留学生与同校同专业的中国学生相比,两者存在的差距极大,越是在名校,这种差异越发突出.其次,与进入本国大学学习同专业的同学相比,大多数情况下来华留学生也无法与之相比

二、一些学校以降低入学标准增加学生人数、以插班和合作培养缩短学习年限的方法吸引学生,以奖学金手段来争夺生源,是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的症结所在

学校是融教与学为一体的平台,学生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学生的学关系密切,而且与学校设置的准入门槛、课程的开设、监督措施,尤其是教师的教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造成来华留学生质量差的问题,也可以在学校和教师方面找到一些根源.面对生源少和差的窘况,大多数学校煞费苦心、采取多种措施以吸引学生.

除了汉语言专业之外,其他专业都特设招生考试,根据成绩决定是否录取.但是这种由各校自行命题的考试,不仅内容简单,而且往往徒有其名:即使有些考生的考试成绩未及格,也可以先试读——事实上已经被录取.甚至有时候考试还成了招徕留学生前来报名的方式和手段:这证明我们学校要求严格、质量高.在实际操作上,凡是前来报名者均能被录取,只是根据成绩适当调剂专业,决不会被拒之门外.这是由于来华留学生生源少,学校方不存在挑选的余地,只能“饥不择食”,再差的学生先录取下来再说.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遇到有关不符合法规、法律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将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决定权交给了学校,但是仍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1985年颁布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点:1.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汉语水平的标准,但是给出了需要先期学习1~2年基础汉语的要求.1学年的汉语学习时间大约是960~1120学时,对应HSK成绩应为3级②,学习2学年者的HSK成绩应为5级.2.“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中医的本科生的汉语要求要比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医药专业除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要高;3.“基础汉语和预科学习时间不包括在专业学习年限之内.”上述原则在2009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中进一步得到了确认.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各校都将中国语言文学及一部分文科专业的SHK成绩降低为3级.

有人解释说,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进校之后,还要大量学习汉语课程,所以入学时对语言的要求可以低一些.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即使学生的汉语程度低一些,可以通过公式、专业知识来弥补.可是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语言的要求特别高,无法用其他的知识来补充.

对于降低留学生的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关领导解释道,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采用宽进严出的方法,毕业时严格把关,不允许不合格的学生毕业.此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是宽进严出在中国大学根本行不通.宽进严出的执行需要有传统的习惯,需要有配套的相应措施,而这些在中国的大学中并不存在.如果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怎样开展授课、掌握进度?执法不严,降低某些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入学标准,成为留学生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来华留学生质量的,还有所谓的插班生制度.按照相关规定,如果留学生曾经有过相同专业的学习经历,或在大学毕业后再学习与原专业相关的专业,就能够直接进入二三年级学习.但是有些学校将学习语言的经历抵作正规学校教育的时间;或只是根据学生的HSK成绩便插入二三年级;或学了两年经济、法律等专业跟不上了,就直接转入汉语言专业3年级学习.更不负责任的是,一些大学在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时,借口学生的华语背景,将本科学习年限减缩为3年.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规定,大学本科学制为4年,各大学理应严格执行.学制的制定是科学的,符合大学教育的实际需要.留学生的汉语再好,也决不会胜过中国学生吧.中国学生尚且需要苦读4年,而外国留学生只读3年就能拿到书,那是非常荒谬的.

插班生、缩短学习年限为3年等做法,给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从眼前来看,一些学校确实增加了前来报名的人数:只读二三年就能拿到书,大大节约了教育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留学生的成才:由于学习年限少,学习的知识既无广度,又无深度,缺乏系统性,更不要说能力的提高了.从学校方面来说,仅仅为了多招收几名学生,竟然置教育法规、法制于不顾,毁坏了学校的名声,助长原来我们已经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使得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无法保持严谨的作风.


可以这么说,在目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各校注重的不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水平,而是紧盯住人数的增长,这一特征也反映在奖学金的设计和发放上.一些学校为了能够“挖”来留学生,不惜提供大量奖学金,形成了不正当竞争.2012年,有一所知名大学为了超额完成招生指标,当年拨款200万元作为硕士留学生奖学金,此后第二、三学年还要分别拿出200万和100万,致使当年招生人数由100人不到增加到160多人,拿到奖学金者达到当年录取硕士留学生人数的90%强,将奖学金异化成了助学金.实施这一决策的结果是当年招生指标顺利完成,为领导赢得了好名称,但是招收到的留学生质量并没有提高,其中某学生的本科学位论文成绩只有C+(67~70).不仅如此,该措施还带来了负面作用:次年由于该项奖学金被取消,前来报名的留学生人数减少了很多.

三、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片面强调跨越式发展的攀比意识,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发言权,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是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深层原因

上述诸多问题引起了从事来华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关注,他们大声疾呼,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不少学校依然无视留学生入学门槛低、课堂教学质量差、毕业生水平低的客观现实;依然强调人数的逐年递增,并以此作为考核的标准,仍未将工作的重点、或者说注意力放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上,致使存在的问题不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与解决,反而沿着原来的轨迹继续倾斜下去.

为什么发现了问题却不加以解决,任其愈演愈烈?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片面强调跨越式发展的攀比意识是其重要因素.

近年来,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理所当然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对学校来说,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扩展了对外交流的渠道,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而且留学生人数已作为大学考核、排名时的重要指标,成为领导值得炫耀的业绩.因此,招收更多的留学生自然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但是,学校的发展规划往往不是基于本校的客观条件、来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论证后制定的,而是由校长和行政领导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数据统计的需要来决定的.甚至在生源少,师资、教室、宿舍都紧缺的情况下,仍然要求每年递增百分之几.相对于领导强调留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师则更重视教学的效果、学生质量的提高.按理说,教师具体负责学生的教学、最了解情况,理应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基层的教师不仅无权参与发展计划的制定,甚至在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方面也没有发言权,只是“上课机器”.由此制定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急于求成,具有“大跃进”的特征.众所周知,大学专业的设置是非常严格的,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考虑师资的力量、前期准备等因素.可是一些大学为了增加生源,不顾客观条件,在汉语言专业中增设了“商务汉语”、“金融专业”、“中英双语”等时下热门方向.实际上开设的仍然是基础汉语课程,只增加了五六门专业课,不成体系,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本科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扎扎实实提升质量,但是跨越式发展硕士研究生的倾向也开始露头.2012年,某高校提出,将留学生招生的重点放在研究生的招生上,招生人数由100人不到增加到160多人.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学历生基础的本科生的生源、质量都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怎么能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呢?

事实充分证明,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不可能跨越式发展,而是必须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路线.这是由历史和现状所决定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较迟,中国高校在世界排名榜上并不靠前,提供的奖学金机会还比较少,真正能够吸引优秀留学生前来的条件还不多.如果一味强调跨越式发展,那么只能是降低要求、来者兼收了.

中国的大学虽然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工作重点是为教学科研怎么写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所关心的是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在有关数据表上的排名,在教学的环节中又无视留学生的特点,照搬中国学生大班授课的模式,有时一个班级的人数竟然多达70人.不仅如此,由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并不是学校的重点学科,甚至不被当作教学机构,而归之于直属单位.结果,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学校强调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每周上课多达14~16课时,工作量是一般大学教师的2倍多;另一方面,在评定职称时校方又以与其他院系相同的科研标准来进行考核,严重挫伤了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给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也是影响来华留学生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诸如前面所列举的插班生、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将大学学制缩短为3年、将汉语言专业录取的HSK成绩降低为3级等都涉嫌违反了中国的教育法规.如今,上述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有互相效仿之倾向.

此外,对于来华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关主管部门即使了解了也不严加处理,而是尽可能将大事化无,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太低微了,不值得花力气去解决,或排不上议事日程.例如,某学校的教师在发给学生的一份8000多字的中国简史讲义中,出现了“623年大唐王朝建立”、“北汉国将军柴进率兵打败了叛军”、“顺治皇帝时期的李自成起义”、“1664年,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王”等错误内容,学生将情况反映到教育部,最后竟然不了了之.又如,一所知名大学的博导指导的获得某市全额留学生奖学金的硕士来华留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重合率(其实就是抄袭率)竟然高达46.6%,最后的处理意见是让学生推迟一年再答辩,而指导教师竟然还被评上了学校年度先进.

上述指导思想、工作流程等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无法提高、而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深层原因.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完善和制定必要的全国统一考核标准,分阶段提高入学要求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开始成为留学生接收国,改变了单纯输出国的局面,有利于推广中国文化,扩大和提高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地位;来华留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了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来华留学生教育还促进了中外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世界.

但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重大意义的实现,需要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快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即由前期的抓数量为主转到以抓质量为主.2006年,原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能有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初期发展得快一些是必要的.”[1]言之有理有据,但是,这个初期应当为多少年?5年,10年,还是100年?由于没有时间节点,就有被无限期延长的可能.如今,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即将步入“不惑”时期,应当说初期已过,工作重点理应转向质量的提升.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在某些场合得到了强调.教育部于2007年、2009年印发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本科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事实上,与其他专业相比,学习医学专业的留学生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录取考试从严把关、中期考核严格、毕业考试绝不马虎,学生淘汰率最高.但是让我们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教育部只对医学专业提出了质量控制标准,而没有涉及其他专业?难道是因为医生的职业与人命有关,而其他的学科的质量就是无关紧要的吗?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是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不能仅靠理论上的强调和宣传.在实际工作中,每当质量和数量发生矛盾需要二选一时,决策者重视的总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当招生名额需求远远多于实际前来报名人数时,如果缺乏质量监督和统一标准,各校争夺生源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入学标准.为了保证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就有必要编制相关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案,完善和制定必要的全国统一考核标准,加强质量监督.首先,有必要对来华留学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明确最低录取分数线,将少数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拒之门外,改变至今为止来者不拒的局面.其次,要抓紧留学生的中期考核,及时淘汰学习意愿低下且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以保证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正常实施.最后,由教育部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实施毕业会考,以改变目前留学生的质量标准由各高校自行决定和监管,严松不一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部分高校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提高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条例规范插班生制度,严禁并杜绝中外合作办学中,只用3年时间就能获得本科毕业的做法.来华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有了良好的开端,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当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使之更上一个台阶——这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现今,仍有些专业的汉语准入成绩为HSK3级,起点太低,严重影响了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在录取要求中提高HSK成绩的要求.我们认为,第一步将HSK入学成绩统一在5级;第二步5年之后将HSK入学成绩再提高至6级.只有这样,本科留学生毕业时的水平才能接近中国学生.在此基础上,推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为本科生留学生教育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就会严重制约硕士、博士留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不容忽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踱金现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留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如何顺利实现留学生HSK入学成绩要求的提高,避免出现招不到学生的窘况?在当前必须办好预科教育.先让留学生在预科学校(班)学习一二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化、专业知识基础,而对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应当允许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期限.

为了促进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一番梳理,让政策与规定与时俱进.某些前一时期充满生命力的政策与规定,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可能会成为继续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国务院批转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对留学生的学习,既要严格要求,也要照顾他们的特点和困难,必要时可增减课程和内容,也可单独开班,力求使他们学到真实本领.”[2]遵循这一准则,来华留学生授课形成了与中国学生一起编班和留学生单独编班两种模式.两种授课模式各有利弊.编入中国学生班级学习的留学生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太重.留学生单独编班,教师能够灵活安排课程的重点、进度,留学生听得懂、跟得上.这一做法在起步阶段是必要的,但现在弊端逐渐显现:难以保证质量,不利于中外学生交流.在三五年中应当取消为留学生单独设立的专业,让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我们很难想象,在一所大学之中同一个专业的学生竟会有两套不同的衡量标准,相同的书之含金量却是不同的!

有人担心,提高来华留学的入学要求和标准,会不会导致人数减少的后果?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目前,一些高校在提高入学门槛、加强考核、抓紧质量后生源一下子减少很多;而一些降低要求的高校生源反而增加了.这是由于国家没有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明确质量控制标准所致.如果国家出台了相关质量控制标准,那些紧抓质量的学校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留学生选择留学中国的原因是综合的,大多数是看中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个人将来的前途,而不是看中了中国大学的入学门槛低、要求不严、容易拿到书.当代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局面.只有当我们培养出来的留学生的专业水平、竞争能力高于在本国求学的学生时,高中毕业的尖子才会慕名而来,促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而这首先要求提高留学生的质量.

注释:

①来华留学生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两大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学历生.

②HSK3级需掌握6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HSK5级需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HSK6级需掌握5000及5000以上常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