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过程哲学年鉴

点赞:12297 浏览:552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重大发明掀起了一场新时代的科学革命,也为过程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过程哲学中的新生概念如“生成”、“摄入”、“创造”、“过程即实在”、“存在即生成”、“生成即创造”、“万物内在相关”、“无主体能经验两次”等,建立了一种过程关系的宇宙论,形成了以过程、有机和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哲学体系,使当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一场从实体到过程关系的革命性变革.本文立足于2012年国内过程哲学相关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及重要学术活动,梳理2012年过程哲学大事记.

关 键 词:过程哲学;怀特海;2012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2

一、2012年过程哲学发表的著作

本文关于过程哲学2012年出版发行的著作收集整理的有以下三部:

(一)《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

该书为俞懿娴于2012年3月出版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俞懿娴,女,1958年生于台湾台北,祖籍浙江绍兴.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1988年获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于台湾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哲学系任教迄今.师承易学大师程石泉先生,编有程石泉先生著《中国哲学综论》和《中西哲学合论》(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版).2004年应加州克莱,神学院“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之邀,担任资深访问学者.发表中西哲学论文七十余篇,主要学术专长为中西哲学比较、过程哲学、现象学、周易哲学、华严佛学、希腊哲学等.

《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一书旨在根据怀特海早期主要著作《思想的组织》、《自然知识原理探究》、《自然的概念》、《相对性原理》与《齐一性与偶然性》一文,以及《科学与现代世界》中相关的部分,探讨、分析怀特海自然哲学要旨,以及其中蕴涵的重要机体思想.

(二)《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的比较研究》

该书为(美)白诗朗著(中译者:陈浩)于2012年1月出版于中国社科出版社.

白诗朗(JohnBerthrong),1946年生于美国威思康辛(Wiscoin)的LaCrosse.堪萨斯大学文学学士(1969),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1972、1979).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为道家哲学和宋写作技巧学.曾在台湾进修中文(1974~1975).曾任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间对话秘书(1980~198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1985~1987).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

《论创造性》这项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七个章节.前三个章节解释为什么怀特海、朱熹和南乐山那里会有创造性这一观念,以及为什么对于比较过程思想来说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本书概述怀特海和朱熹的创造性问题.作者解释了依据比较哲学神学的跨文化方法,现代西方和中国宋代的两种十分不同的哲学体系之间,何以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比较联系.

(三)《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

该书为王志德于2012年9月出版于中国书籍出版社.

王志德,男,1959年12月生,江苏连云港市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科学美学的跨学科研究工作.出版专著《科学美探微》一部,获江苏省连云港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有两篇文章分别被EI、ISTP会议收录,在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主要内容包括苏珊·朗格美学理论哲学来源;苏珊·朗格艺术哲学整体观;后现代文艺话语;苏珊·朗格的启示.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的研究似乎已告磬声.但以往研究的聚焦点往往放在符号论这个核心概念上,并一致认为卡西尔的符号论是她的美学理论构建的哲学基石.对此《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提出了质疑,认为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的符号论只是苏珊朗格美学体系展开的关 键 词,而苏珊朗格真正的美学理论基石则是怀海海(AlfredNorthWhitehead)的过程哲学整体论与卡西尔的现代文化整体观,《整体与碎片: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为我们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阐释空间.

二、2012年过程哲学发表的主要论文

本文关于过程哲学2012年出版发行的论文收集整理的有以下五篇: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基本特征探析》发表于期刊“求是学刊”,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杨福斌所写.该文立足于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主要从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新哲学、过程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体系及过程哲学以许多独创范畴和命题表达了对世界的新洞见三个方面叙述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哲学与时代的急难——第8届国际怀特海大会综述》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王治河,樊美筠所写.该文主要针对2011年9月25—29日第8届国际怀特海大会主要内容所作,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国、印度、日本、韩国、波兰、葡萄牙、荷兰、尼日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的70余名世界各国的过程思想家、生态文明专家以及对和谐、创新、多元文化、生态和建设性后现代等重大问题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云集日本上智大学,探讨过程哲学对克服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种种现代化危机的意义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其他文化和谐相处的生态智能.文章主要从对生态智慧的追求、过程哲学的视角反思日本核电危机、怀特海过程哲学对21世纪的意义三方面对大会内容进行了梳理概括.主要包括怀特海过程哲学、教育哲学、和谐哲学、生成哲学、他者论哲学、全球问题、生态文明、文化间互动和多元宗教对话中的创新与和谐以及怀特海过程哲学(有机哲学)对21世纪的意义.(三)《回到过程哲学的原点》发表于“光明日报”,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王立志所写.该文认为,目前国内过程哲学的研究已经跨越了译介阶段,深入到文本内部,寻求过程哲学深处跃动着的升级,探究“文本”与“现实”的深度关联是国内过程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离开过程哲学产生的数学、物理和哲学背景做平面式推广是舍本逐末之举.因此,作者从过程哲学的数学起源、过程哲学的现代物理学基础、过程哲学与进化论的关系、过程哲学的符号维度四个方面对理解过程哲学的思想进路进行探讨.

(四)《利科是过程哲学家吗?——解释与生产》发表于“求是学刊”,是美国圣贝纳迪诺市加州州立大学哲学系J.R.哈斯维特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陈伟功所写.该文认为研究者们经常指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一种解释学哲学,但事实上,19世纪和20世纪的哲学解释学往往也是过程哲学.对于保罗·利科的解释理论来说,这一点尤为正确.利科把自我描述为与其环境一起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辩证过程.再加上他关于前语言的实在对于经验之效应的主张,使利科称为怀特海学派的一位富有启发性的对话伙伴,同时也揭示了从现象学研究与语言分析“主体主义”中产生过程形而上学的一种可能性.

(五)《大学的任务——过程哲学的视角》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为美国学者小约翰·柯布(JohnB.Cobb,Jr.)所写,崔毅翻译.该论文从过程哲学的视角,重新解读阐释了大学的任务,认为事实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世界由事件组成,每个事件实现一些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任何辨别这些事实的努力都源于价值.由此,作者认为大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社会化为接受包含着特殊价值的文化传统,而是应对他们在文化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扬.

2016年过程哲学年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2012年过程哲学重要学术活动

本文关于过程哲学2012年重要学术活动的收集整理主要有以下二场:

(一)2012年6月8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主题为“生态危机:中国能否拯救文明”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教育改革”的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学术讲座的学术活动.

前者主讲人大卫·格里芬博士(DidRayGriffin),是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任美国中美后现怎么发表展研究院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曾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共同主持北京《怀特海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也曾被挪威,丹麦和加拿大等政府邀请前去演讲.

后者主讲人费利普·克莱顿(PhilipClayton),是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常务校长,克莱蒙林肯大学和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中美后现怎么发表展研究院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加州大学索诺马分校哲学系前主任.汤普顿研究基金获得者.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科学与精神追求项目”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席学术顾问.研究领域:过程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研究特长:科学、与技术;现代哲学(大陆唯理论与德国观念论);认识论.是当代西方科学与精神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


(二)2005年7月8日至16日间,杰伊·麦克丹尼尔教授带领汉德瑞克斯学院的10名学生到黑龙江大学做了为期8天的访学活动.这次访学活动由讲座和考察两大部分组成.7月10日至13日的上午,杰伊·麦克丹尼尔教授分别在黑龙江大学阳光讲坛作了题为“为什么选择怀特海”、“对人类生活的怀特海式的研究”、“所有人的世纪:把生态学思考置于更广阔的健康社会的语境之中”、“中国的和美国的高等教育:不同的国家、相似的挑战和共同的希望”的演讲.针对以上四个演讲黑龙江大学的胡长栓博士、樊志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关春玲、周佳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关于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研究”、“《易经》中的脉络主义”、“文化哲学和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生态学问题”、“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