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

点赞:5471 浏览:193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灵感来源于祖国秀丽雄奇的山川和战士们的英勇身姿.《黄河大合唱》由八个唱法不同的分乐章组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艺术,给观众描绘出气势磅礴的斗争形态,表达了黄河儿女的自强自立精神.《黄河大合唱》在作词作曲方面特征鲜明,塑造出感染力非常高的音乐效果,这是它仍然被传唱的重要原因.研究《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征,学习它的创作精髓,对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黄河大合唱》;作词作曲;创作特征

作者简介:刘月月,女(1990.1-)籍贯:山东济宁,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2

一、《黄河大合唱》作词的艺术特征

(一)《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传达着浓厚的诗意

在艺术作品中,歌词是整个作品所要表达内容的主体,旋律好比是歌词的一对翅膀,旋律把歌词升华为音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表达出一种艺术,它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诗歌作为整个作品的躯体,在音乐的烘托下,表达出庄重恢弘的艺术效果.在《黄河大合唱》的所以歌词中,光未然发扬了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白话诗的作用:在《黄河船夫曲》中,船夫的口号诗流露出质朴与豪放,黄河边老乡的对白诗乡情四溢,让人倍感亲切;以歌曲朗诵为表达形式的叙事诗充满了豪放的;在《黄河颂》中,诗句高度简练,一字一句中都表达着悲壮之情,逃亡者的对话中满是凄凄惨惨的韵味,跳河者的呐喊让人悲伤愤懑;在《保卫黄河》中,通过乐观豪放的诗句,表达出游击者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以白话诗为写作形式,情意真,表达形式多样,传达出浓厚的诗意,向抗日战士传达出激扬澎湃的斗志.

(二)《黄河大合唱》灵活的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在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时,光未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不但增加了歌词的文学色彩,也使得《黄河大合唱》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充沛.在《黄河船夫曲》的白话诗中,光未然采用了大量的衬词,如“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使黄河纤夫们的口号听起来更加浑厚,更有力量,形象有力地表达了船夫们生活的艰难性,也使歌词更具有层次性.衬词修辞方法的使用,给冼星海的作曲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用不同的曲调烘托黄河纤夫们的口号,使整个《黄河船夫曲》更具有动感活力,四射.在《黄河颂》的歌词中,光未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我”的角度修饰黄河,“活生生”地塑造了黄河母亲的高大形象,使赞美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在《黄河颂》的歌词中,光未然还采用了比兴手法,“摇篮”“巨人”都成为黄河的代名词,歌颂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了中华儿女在精神领域对黄河的依赖之情.在《河边对口曲》的歌词创作中,光未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段,两个老乡的对唱采用六字加七字句式结构,二者一问一答之间痛斥了日本鬼子的劣行,格式对仗没有任何呆板之感.

(三)《黄河大合唱》塑造了多种形象逼真的人物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黄河大合唱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鲜活丰富的形象是衡量艺术作品品质的标准.《黄河大合唱》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黄河大合唱》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有:在《黄河船夫曲》通过描述拉纤的艰难性,塑造了粗犷豪迈,韧劲十足的纤夫形象;站在高山,发出声声叹息的爱国青年,观众好像能够清楚的看到他满脸的愁容;在《黄水谣》中塑造了河东平原喜获丰收的农民大众和奸杀抢虐、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抛家离乡,妻离子散的受苦群众的凄凉形象;《河边对口曲》通过对话的形式描述黄河边偶遇的老乡,仿佛看到了他们的两行热泪;《黄河怨》中受尽凌辱,被逼无奈的投河农妇,让观众产生惋惜同情之感;对《保卫黄河》中拿起武器奋勇杀敌的游击队员的塑造,让观众肃然起敬.每一分痛楚,每一丝的恨意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士产生巨大的激励之情的源泉.

二、《黄河大合唱》作曲的艺术特征

(一)《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使多种唱法的形式巧妙结合

在《黄河大合唱》的作曲方面,冼星海采用了多种歌唱形式:个人独唱、双人对唱,多人齐唱、轮唱和重唱,多声部轮唱以及混声合唱.在《黄河大合唱》的八个分乐章中,采用不同速度,多种调性的演唱形式,并借助文学结构,多层次的综合表达了人物的各种情绪特征,并且把喜怒哀乐融合到民族冲突中,增加了情绪表达的力度.

在《保卫黄河》中,冼星海创造性的使用了卡农多声部轮唱的方式,这种唱法描绘出保卫黄河母亲的壮丽画面,犹如连绵不绝的复仇海浪,从四面八方涌向台下的观众,是演唱者和观众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保卫献出一切,使民族气质上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卡农多声部轮唱方式的运用,影响了近代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怒吼吧黄河》中,冼星海采用了混合唱法,使主调与复调完美地结合起来,用象征着战斗的号角音调比喻战胜日寇,走向胜利的中国人民发出的声声呐喊.为了使某些歌词发挥更大的作用,冼星海采用了多次重复的方法,如“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的战斗警号”,这一句在苏联演奏中重唱了五次.各声部的音高相同,但是演奏的节奏不同,有缓有驰,告知世界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奔涌着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使观众身临其境.

(二)《黄河大合唱》将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

冼星海接受过西方的音乐教育,在艺术思想方面、创作技巧方面倾向于法国的印象派,并把自己的专业特点运用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同西方的音乐特色结合起来.

《黄河船夫曲》的主体是黄河纤夫拉纤时呼喊的号子,这种号子曲调悠长高亢,粗犷有力,冼星海又借助了广东搬运工的《顶硬上》的曲调特征,塑造了黄河纤夫艰难的生活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喜悦之情.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作曲中,冼星海把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运用到了该分乐章的伴奏音乐中,有选择的借鉴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中的旋律特征,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伴奏乐器方面,冼星海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三弦,使曲调更接近人的声音,以三弦的声音烘托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使观众快速地融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产生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在《黄水谣》的作曲中,冼星海采用了民谣的曲调格式,民谣广泛的流传在民间大众,具有诉说的特点,这种曲调特征贯穿于整个分乐章,旋律呈波浪式推进,宽广深沉.在《河边对口曲》的作曲中,冼星海借鉴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选用中国民间最常见的锣鼓进行伴奏,深沉诙谐,顿挫有力,亲切感十足,深情地塑造了流亡人民的悲惨生活,也激发了战士们要战胜日寇的壮志豪情.《保卫黄河》的曲调极具南方音乐的节奏特点,冼星海借鉴了珠江一带民间舞狮的音乐特点,节奏感强,“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创造式采用,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灵动性和层次性,有力的塑造了誓把鬼子赶出中国的坚强决心.

三、《黄河大合唱》总体的艺术特征

(一)《黄河大合唱》创造了感染力强的音乐场景

苏珊·朗格曾经这样评价:“通过对比注意到音乐语言的不同结构,并了解两种逻辑形式各自的功能异同处,这恐怕是准确理解音乐符号的最现实的办法.”[1]冼星海做到了这点.《黄水谣》的唱法选用了男声合唱和女声合唱的方式,该分乐章以女声合唱开始,乐段优美,天籁般的女声合唱描绘出黄河岸边丰饶美丽的家乡之景.女声合唱一结束,男声合唱立刻出现,男声合唱塑造的是鬼子烧杀淫虐后的悲惨之景,观众还沉浸在女声合唱的优美情景之中,忽然的进入到凄凉悲催的声音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鬼子的凶狠残暴.在《黄水谣》的曲调处理中,冼星海运用男声和女声两种不同的音色塑造在性质上具有强烈对比的两种场景,两种音色的巧妙运用,塑造了《黄水谣》感染力极强的音乐场景.在《河边对口曲》中,冼星海运用简单的音乐旋律,就塑造出活生生的场景.该乐章选用不断重复单二部曲式的方法,通过男声对唱的形式,借助二者的对话,塑造了各自悲惨的遭遇,侧面烘托了日寇的罪行.演唱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混声合唱的塑造,虽然只是简单的对口诗,却鲜活的展现出两个老乡参战杀敌的决心.


(二)《黄河大合唱》塑造了强烈的情感反差

由于日寇的入侵,物产丰饶的黄河两岸变成了可怕的人间地狱.现实社会的强烈反差影响到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在《黄水谣》中,当观众还沉浸在“麦苗肥啊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的欢快氛围中时,氛围突然就转换到了悲惨之中,“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烧杀,一片凄凉,”.在第七分乐章《黄河怨》的最后,描述的是受辱村妇走投无路,跳河,所有的观众都笼罩在悲情愤懑之中.在第八分乐章《保卫黄河》的开始阶段,就洋溢出游击战士们杀敌的和对胜利的乐观之情.分乐章内的悲欢对比和乐章之间的悲欢转化,都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差.

注释: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3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