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

点赞:21926 浏览:967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开创了我国出版人才队伍培养的新局面,但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方面,出版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出版专业毕业生却无人问津.业界与学校合作进行制度设计与教育变革应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真正的结合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在政府指导下,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应该发挥产业界的主动性,分类培养人才,三方合作进行人才价值评估.

关 键 词: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症结;制度设计

一、出版教育产销不对路

在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学界业界多年的努力,出版专业硕士学位于2010年获批列入国家学科目录,并自2011年开始招生.作为政府的重要制度安排,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开创了我国出版人才队伍培养的新局面.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在其本科、学术硕士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方面,出版业为迎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许多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并且,这种矛盾在现今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更加突出.如曾有著名出版人在会议上宣称,真正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同时又懂出版的毕业生,有多少他们就接收多少.更有许多出版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录用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这种尴尬令人感喟至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与出版企业管理中也遇到同样的困惑:出版专业硕士报考生源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中多数来自出版专业,少许来自相关专业;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少许虽非应届但也没去接触过多少出版实践.青菜萝卜一锅炖,放在一起,怎么去设计理想的培养方案?到头来,我们自己的出版单位都不认可自己学校自己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么指望这些学生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呢?作为产销不对路、产业感性和专业教育理性激烈冲突的外在表现,这种情况既有大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又有制度原因,即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等制度问题.这正是当前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真问题.

高等院校出版专业教育供需不对应的矛盾是自生的,且由来已久.近三十年来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这一根本性难题的求解.确切说,过去三十年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渐进式发展模式可规避全盘皆输的方向性错误,但目标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滋生行动犹疑甚至前后行为对立,进而逐渐积淀、形成诸多内在矛盾.某些作为发展和创新的产物,在世易时移之后,反过来成为下一步发展要改革,甚至铲除的对象.但多年的“试错”至今还难以突围.即便业界学界公认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和培养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出版教育的理想模式,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它并未构成出版学专业教育的转折点,也并未解决长久以来的出版教育应用性不强的问题.长此以往,则既可能使出版专业硕士难以达到理想的办学水平,辜负业界与政府的期望,也会使整个出版专业教育错失反省、调整的良机.

出版专业硕士处于从学士到博士、从专业到学科的相似度检测序位,作为既有办学格局中的新培养层次,我们不能再延续过去摸索中形成的路线,而应该在内省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去设计新的路径和教育体制.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需要的人才.

显然,只靠学校教育无法解决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产业适应性问题,也无法解决教育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出版人才不能适应产业需要,责任既在学校,也在产业.有道是“有什么样的剧院,就有什么样的观众”,同理可证“有什么样的产学结合,就有什么样的出版人才”.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业界和作为人才供给方的学界应该携起手来,在政府指导下,从产业需求出发,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产学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出版教育产销不对路,既是因为产、学未能有效发挥各自作用,也是因为产、学结合尚处于初始阶段,真正的结合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对出版院校来说,多年来的教育体制与理念制约着学界向产业靠拢.学界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目标,具有主动推进和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但我们惯于闭门办学,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现行专业硕士教育模式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那一套,不关心产业前沿与实际需求,所谓与业界之间的“走出去”“请进来”,都是隔靴挠痒,流于形式.同时,现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推行的是教师终身制,往那一站,讲一门或两门课,一讲就是十几或几十年;业界师资引进过多还可能威胁部分在职教师的利益.

从产业角度看,普遍缺乏宏大的企业人才战略.尤其是国有企业或国有一股独大企业的所谓战略管理者,讲的是任内负责、任内绩效——他们不是没认识到人才培养对企业的重要作用,而是任内不可能对人才培养做长线投入.有些大型出版企业的研究所、培训中心或博士后流动站什么的,也就是一个牌子.一些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后为了减员增效,甚至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为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训岗位.当前业界与学界类似于两条平行线,一直在无限相向靠近却不能实现真正的交汇.产学合作常常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相比学界对合作培养人才的迫切,企业一方往往环顾左右而言他.其直接后果就是学校一头热、产业一头冷.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和指导,去创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环境.有关政府部门为了推动和创新出版教育制度,推出了许多项目和政策鼓励,看上去很美,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结合的外部阻碍.其症结在于政府管理只重形式,不重实质.比如出版资格考试,抱着指定参考书认真复习十天半个月的外行,不一定比三五年甚至更长编龄的编辑考分低,其制度实施多年,并未从多大程度上真正提升我们出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算是流于形式的代表.回到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我们现在把出版专业与非出版专业的本科学生都用专业硕士这一个箩筐装进来,导致了很多问题.出版专业硕士招收出版专业的应届本科生,这有悖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在本可以彻底解决复合型人才培养难题的历史性机遇面前,却做出了违背编辑出版学基本专业理性的制度安排,牺牲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长远利益以换取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就业率的年度指标效益.其因小失大的负能量不可低估,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出版专业硕士培养输在生源起点上.产学结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前瞻性视野、方法论功夫,以及综合各方关系之能力,必须在政府指导下,从出版教育和产业全局出发,坚持正确理念,通过理性认同,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从而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出版专业硕士的教育制度需要更好的设计,尤其是要设计好如何把产业引入出版教育,以解决我们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产与销不对路的问题.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部、作为制度设计主体的国务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均应发挥各自的核心职能,有所作为.

三、三方合作进行制度设计与价值评估

这里讲的制度设计,不是高校内部运行的简单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而是指围绕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安排的总和.产学结合下的教育制度设计旨在充分利用业界、学界的不同资源与政府的指导作用,把以课堂传授出版知识为主的出版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出版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其核心是多方共赢,且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教育参与主体层面的制度设计,第二是招生与培养层面的制度设计,第三是人才价值评估层面的制度设计.

1发挥产业界的主动性

从教育主体层面来看,出版教育的第一个基本路径是以学校为人才培养主体;第二个是以业界为培养主体.主体虽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把产、学的力量聚合在一起,把学校教育和产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创新、转型与升级.

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设计关键是发挥业界的主动性,从产学合作的形式出发,本着共同发展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变革传统的教学制度,尝试把产学合作与学生从业有机结合起来.确切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让产业参与进来,参与培养体制的顶层设计,每个环节都要一同规划,如出版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师资格问题等等.

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产业参与教育的资格准入不能流于形式,要重结果,更重过程.作为合作的一方,业界尤其要主动地担负责任,积极参与出版教学和人才培养.首先,要把用人需求跟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把市场变化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与学校合作,把专业硕士教育与学生实习、与学生从业紧密结合起来,为出版教学提供广泛而充分的实践平台;最后,要通过产学结合建立出版人才培养的奖励与约束机制,设立各种行业奖金、基金.产业界对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还可以借鉴欧美的出版教育经验.欧美出版教育的主要机制是以学校为主导,结合政府指导与行业培训,发挥社会的作用,强调多样化的培训,学历教育比较弱化.如英国出版教育是正规与非正规出版教育相结合,由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和行业协会等组织提供的行业培训组成.法国出版教育的特色是政府积极参与,并在出版界、综合性大学、技术学校和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美国出版教育的特点是出版教育与出版行业紧密结合,紧贴产业实际规划专业发展,依托社会资源办学助学.

欧美出版院系皆与业界保持着密切合作,教师多由业界资深人士,其出版教育模式是“养课不养人”,主要通过课程设置约束教学内容,通过聘请教授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而我们国内的出版教育模式是“养人不养课”,通过专职教师讲授出版知识,有一个老师就开一门课.这个老师很可能从未有过实践经验,试想,学生怎么能学到创新的实践的东西呢?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普遍问题,但在出版学这个应用学科表现得更加明显.欧美出版教育体制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灵活,是因为他们的出版教育充满了务实精神,其核心理念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产业相结合,鼓励通过高层次的实践教育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度设计时,要让出版产业界的投入有所产出、有所回报,能从投入中看到投资价值,因为“产”属于企业,其行动逻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与“学”和“政府”作为公益事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只投入无产出或者少产出,对产业来说是一件无法容忍的事情.当然,人才回报也是一种投资价值,但要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最后能为其所用、为其好用,这样,产业对合作培养人才才会充满热情,才会倾情参与.

2人才培养需要分类别

出版人才培养因主体多样、方法各异,也就无所谓模式好坏.换句话说,只要解决好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解决好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就是最佳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唯其如此,我们在构想与设计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与培养制度时,才能突破学校的一般套路,从产业需求目标出发,由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招生与培养模式.这是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之所在.

产业需要的人才第一要有出版之外的专业学科背景,第二要懂出版,第三要懂现代经营管理,第四要懂技术.从这个需求目标出发,专业硕士需要分类别、分层次培养.

类别一,应届毕业生的培养.出版专业硕士在招收应届本科生时,应设定以下条件:具备非出版类本科专业背景的考生优先,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等不限;出版专业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或者要求其拥有出版和其他专业的双学位.总之,考生必须具备非出版类的专业背景,才允许攻读出版专业硕士.学生入学后,校方提供与出版业务流程和出版业务链相关的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学生的业界实习.

类别二,往届毕业生的培养.出版专业硕士在招收往届毕业生时,应要求报考者在出版行业有三至五年的实践经验,属于出版业内人才的“回炉再造”.在这类学生的培养中应按照国家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要求,注重理论素养的强化和科学技术的更新.

这两类学生一定要分开培养,并形成制度.也就是说,必须把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分开,必须把有工作经验的和没工作经验的分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满足业界“懂专业又懂出版”的人才需求.这是制度问题,是关乎目标的大问题,需要在政府管理和指导下,自觉地围绕培养对象和目标,整合多方资源,用创新的理念进行设计.

3人才价值评估需要产业界、学界、政府合作操持

一个成熟的培养模式必须具备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估体系.人才价值评估既是产业界、学界、政府对人才价值观的共同认同,也是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导向和未来,决定着出版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科学引导.这既需要认识到位,又需要对评价程序的把握,更需要产业界、学界、政府的合作操持.

学校多年来一直对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设有多种评估标准,但学界标准未必适合产业界需求和政府要求.高等学校对人才价值进行评价固然重要,但产业界和政府更应该有自己的评价能力.毕竟,有了多方组织的参与,人才价值评估才会更加客观、公正、科学、权威.因此,可以成立和完善评价组织,同时确立合作评价程序,借助现有的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各培养主体单独建立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对出版教育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

产业界、学界、政府三方对人才的衡量标准肯定有所差异,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要求,采取多层次的评估标准对人才价值进行测评,这样才能较好地避免评价的单一、主观,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可以评估在单个人才培养的价值构成中,哪些指标还有欠缺,还没有满足学界、产业界或政府的要求,并可以充分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掘和培养,最终能针对性地调整某些方面的培养力度,以达到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了综合价值评估,自然能促进培养供需对路的人才,出版学科建设才能科学发展,出版产业人才方可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