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高考补习生

点赞:17790 浏览:810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如今读个大学,算是容易得很,说穿了,摆明了,只要有钱,高中生都可以进入高校“打转转”,差别只是学校和专业而已.倘若哪位高中毕业生没收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反倒是怪事.龙门阵摆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的高考补习生.

20世纪80年代,我在四川内江某县某镇的完全中学上了6年学,从初一念至高三,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高考补习生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考上穿皮鞋,考不上穿草鞋”,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句高考励志语,对于农村户籍的学生,倒也十分恰当,一旦通过高考门槛,便可一跃而入国家干部行列,这诱惑可真够刺激.当然,这一切都依赖考试,尤其是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些同学成绩好,顺利地通过了高考录取分数线,而有的学生却屡考不中,又不愿失去这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补习生便应运而生.

也许现今有人不信,80年代的高考升学率奇低,竞争极其惨烈.高考前的两三个月里,学校还要举行预选(预考),只有通过了这道关口,才能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当时,每年至少有一半的高中毕业生提前便被预选淘汰,辛辛苦苦读完高中,却连跨入高考考场都没资格,想来真是可叹可气!而我就读的只是一所普通中学,最终能被大学、中专录取的幸运者,更是寥寥无几.记得1981年那次高考,全校文理科考生居然没有一人被高一级院校录取,甚至连中专生也没一个,真可谓全军覆灭.当时的校长颜面无存,便引咎辞职了.

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校每年的应届高中生主力军,除个别尖子生以外,其余众生大都很难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落榜学生心中不甘,要想考上大学,多半得参加高考补习,成为补习生,常被人戏称为“补锅匠”、“回锅肉”.其中一些人比较幸运,补习一年便通过考试,被学校录取.另一些人补习两三年、经过高考多次洗礼,才挤上一所学校.当然,还有许多人补习多年也没考上,最终扼腕遗憾而去.补习生们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困境,通常远远超过应届考生,其中不乏令人“回肠荡气”的“事迹”.

有一女考生,家在农村,应届毕业那年,预选顺利,高考考试时却失利.在当时当地,农村女孩能读高中本是件很稀奇的事情,家里人都希望她通过高考补习考上大学,面子上有光.于是四处求亲告友借钱,好不容易给女孩凑够了补习学费,可她辛辛苦苦补习一年,仍未考上,提亲的人便一串串上门了.当农民的父母动摇了,却经不住女孩苦苦哀求,又变卖了一些口粮,再次为她凑齐补习费,供她读书.

八十年代的高考补习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专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又一年过去了,女孩离上线就差一点儿,她心里不服气,打算再补习一年,可乡里邻舍传出不少闲言碎语,父亲的态度更无须赘言,连母亲也不高兴,掰着指头数落她:同村同龄女子都已嫁人,有的都带两个孩子了,你这书要读到何年何月啊?往年读书的欠债还高高吊起呢!

女孩却仍不死心,待学校开学时,又壮起胆子向父母提出读书之事,父亲勃然大怒,拿一把大锁“咔嚓”一下把她关在屋里,转身出门干活,任凭她歇斯底里地哭喊.母亲到底心疼闺女,悄悄地打开屋后的窗户,放出女儿,“唆使”女儿带上当家人的私章,去找大队会计贷款.会计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非常同情她,便贷给她一笔钱.女孩拿到钱就往学校飞奔,报名回家后,挨了父亲一顿狠打.


终于,花开结果,女孩在这一年的高考中发挥出色,顺利地被成都某工科院校录取,目前是昆明某大型国企的副总.

还有一名男生,应届预选过关,高考成绩却比较逊色.父母觉得孩子能通过预选,算是可塑之才,就同意他参加补习.可到了第二年4月预选时,他却差1分未通过,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种田.谁知过了十来天,县里又增补10个预选合格名额,他侥幸被选中,匆匆忙忙又返回学校准备高考.哪知7月份高考成绩公布,他的分数比省里公布的最低合格线又低1分,气得他跺脚骂天,可又无可奈何,只得继续报名参加补习.

9月下旬,他已经上了一个月的课程,竟突然接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根据实际招生情况,当年的分数线下调了1分,他的命运被补录改变.这个先悲后喜的故事,在本县区域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变成笑谈,时常有老师引此经典案例来教育学生:不能指望×××的好运落在你面前!

某男生,连补3年,高考未果,第四次补习时恰逢乡里招聘,他考虑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实在没有把握,便应聘当上了乡团支部书记,私下指望娶个媳妇成家立业.谁知3年期满后,未被续聘,女友离去,他一时想不开,竟愤而,了结此生;某男生,本来成绩较好,人又长得十分英俊,很得女生青睐,便时常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之中,高考因此落榜.随后,他又补习了两年,但这两年中,他故态复萌,最终只得另谋出路,而比他成绩差的一些同学却先后被录取;某男生,补习时报名参军,后来在部队里考取军校,“曲线救国”,也算圆了大学梦;某男生,头年高考上线未走成,雄心勃勃参加补习,却意外落选预考,接着遭遇家境剧变,读书生涯自此了结等

另外,本校还有一位参加8次高考都未被录取的人士,他的“考史”简直成就了一部“高考断代史”.

据悉,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正读高中二年级,那时,高中实行两年制,他读理科班,高中两年基本上都是瞎混的,哪是“老三届”(编者注:指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竞争对手?他第一年的高考成绩就跟录取分数线差得“帽子坡远”(编者注:四川方言,指相差很远),数学和理化两科(当时物理和化学合并为一科)得分都是个位数.痛定思痛,第二年重回学校补习时,他选择到高一文科插班补习,两年后,成绩依旧不理想.他不死心,第三年继续在文科班补习,一年后大有进步,再有20多分就挤上最低录取分数线了,虽然遗憾,但希望就在眼前.他狠狠心,又补习了一年,结果距离最低分数线只差10多分,这个分数确实让人有点唏嘘,不过也不算什么,照这种趋势下去,他考上大学、端上公家的“铁饭碗”,迟早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未曾料想,接下来几年,他的高考成绩总是捉弄人一般,回回紧贴分数线,回回只少那么一点点,有一次仅差2分就上线了,可总也爬不上那根红线,他也因此而出名,自嘲是“老补锅匠”.

最后一次补习时,他在我就读的高三文科班插班补习,高三英语老师已换成了他当年的同班同学,告诫他平时须仔细翻阅书本,考场上务必保持平稳心态,可惜他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8年“抗战”,梦竟未圆,今天看来好像是天方夜谭.还好,他的父亲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做生意却十分老成,在附近场镇摆摊设点,很会赚钱,从而得以支撑他的长期“抗战”.

回顾当年的高考补习生,为了考取一所公办学校,吃上所谓的“国家粮”,许多农村户籍的学子白天、晚上都刻苦地学习,走路时都不忘背几个单词,夜里复习到凌晨1点也很常见.可惜一些补习生“打开书了然,关上书茫然”,看似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精,因而成绩长期徘徊在上中游分数段,难以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不过,还是有一些补习生最终被普通高校、大专、中专录取,初步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目标,尽管其中不乏汗水、泪水与心酸.

(责编: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