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灵感”对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的影响

点赞:7340 浏览:242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古希腊文艺理论可以说是西方文艺理论的滥觞,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式模仿说”、“灵感说”更是对后世西方文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拉图的“灵感说”对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论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引导作用.

关 键 词:灵感说;潜意识;集体无意识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提出的“灵感说”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西方文论史.在后世受其“灵感说”影响的有贺拉斯与朗加纳斯的“天才论”、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康德的“天才论”、黑格尔的“理念”、华兹华斯的“诗是神谕的东西”、柯勒律治的“诗是诗的天才的产物”以及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中尼采的“天才论”“酒神精神”、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等等.本文就柏拉图“灵感说”对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论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柏拉图灵感说的来源

古希腊万神之主宙斯与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所生的女神缪斯,是古希腊主管文艺、科技的女神.在古希腊诗人诗作的开头,诗人们常常请求文艺女神缪斯赐予自己赋诗的才能.荷马的《伊利亚特》第一卷的开篇:“高歌吧!女神!为了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以及《奥德修斯》的开篇:“请为我叙说啊,缪斯啊,那位机敏的英雄啊,在摧毁特洛伊的神圣城堡后又到处漂泊.”都是诗人向神灵的祷告.这些宗教仪式加上古希腊祭司在祭祀中接受神谕时的迷狂状态,共同构成了柏拉图“灵感说”的理论来源.由于“灵感说”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宗教神话,柏拉图虽然意识到了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特有现象,但无法用逻辑语言准确定义灵感的来源,只好将“灵感”的获得过程归结于“神灵凭附”,使得“灵感说”带有了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但灵感这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乃至是不正常的特点,却给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论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二、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对“灵感说”的解释

在《伊安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向伊安提出:“你有本领解说荷马,却没有本领解释赫西俄德或其他诗人,这是什么缘故?”这样一个问题,并用“赫刺克勒斯磁石”来解释这一现象.苏格拉底说道:“伊安,让我来告诉你.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象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象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刺克勒斯磁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象磁石一样,能吸引其它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象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递传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这段话中,柏拉图对灵感内容的解释有两个方面:第一、柏拉图认为,诗人(或者颂诗人)是依靠神灵凭附所获得的灵感进行创作而不是靠文学技巧来创作.诗神是“磁石”,用灵感吸引作为“第一铁环”的诗人;第二、读者听众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能产生共同的审美感受,即作为“第一铁环”的诗人们将灵感凭附后所创作的内容传递给作为“第二铁环、第三铁环、第四铁环等”的欣赏者们,从而将自己与他们连成一条有着共通的审美感受的“锁链”.《伊安篇》继承了古希腊神话宗教中灵感说的神秘性,同时也提出了柏拉图对灵感说的新的解释——由诗神赋予的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具有普遍性的审美价值.

三、柏拉图灵感说对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影响

(一)灵感的源泉及特点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影响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次,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弗洛伊德与柏拉图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都夸大了非理性的作用,弗洛伊德的没有被意识到的“潜意识”是对柏拉图“灵感说”不可知、神秘的特点的继承.弗洛伊德对作家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认识也带有柏拉图灵感说中“神灵凭附”理论的影子.柏拉图认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即不受人的理性控制,当灵感凭附到诗人身上时,他就会陷入“诗兴的迷狂”,诗人的理性无法控制这种神秘的力量,所以伊安才会说:“事实上人们谈到其他诗人时,我都不能专心静听,要打瞌睡,简直没有什么见解,可是一谈到荷马,我就马上醒过来,专心致志地听,意思也源源而来了.”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被感受到的,因为“潜意识”被束缚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只有当作家艺术家感受到的外界压抑力量松弛的时候,压抑在作家艺术家内心最深处多时的“潜意识”就喷涌而出,不受理性控制.此时“凭附”在艺术家作家身上控制他们的就不是理性的意识与前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潜意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认为的具有原始性、动物性、野蛮性特点的“潜意识”是对柏拉图具有能使人陷入迷狂状态的“灵感说”的继承.

柏拉图“灵感”对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艺理论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灵感的获得过程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常住在天上神的世界的灵魂暂时寄寓在人的肉体,灵魂在受到了现实美的触发后,就激起对自己曾居住过的真善美世界的回忆.在柏拉图另一学说“理式摹仿说”中所提及的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文学艺术摹仿的只是最完美的理式在现实世界的影子,最完美的“理式”才是现实世界内在的真实本质,才应该是诗人们应该摹仿的对象.同时,在《伊安篇》中,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用到了一个比喻——“悬成一条锁链”,即文学艺术的欣赏者们对柏拉图所认为的来自神灵的、有着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回忆的“真正”的文学艺术如颂歌等,拥有共通的审美体验.因为最完美的“理式”是世界的真实本质,所以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这些有着普适意义的文学艺术时会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多个铁环相互吸引所形成的长锁链”.所以,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反映了柏拉图思想中对“真正”的文学艺术——具有审美普遍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追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正是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人在其童年时代都有所谓的“恋母仇父”以及“弑父娶母”的普遍的精神倾向,而伟大的作品正是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的本质——“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同样,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源来自于超越个人的“集体无意识”.超越个体的集体无意识,也可以说是超越特殊性的普遍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植根于最原始的人类文化历史中,植根于人类的血液中.例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提到的“狂人”,是一个有着“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人,因为任何人的存在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每个人身上承载着他所出生在的那个特定环境背景下历史文化的积淀,“狂人”的身上也承载着中国四千年“封建吃人”的文化与历史.另外,荣格还提出了“艺术家是‘集体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就是“集体人”,艺术家应该克服自己的个人因素,为创造出具有集体无意识的文学艺术作品,即具有普遍性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创作.所以,无论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或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都体现了他们对具有普遍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追求,在西方文论发展的道路上往前追溯,柏拉图“灵感说”的灵感获得过程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现代心理文艺理论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柏拉图文艺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灵感说”,往往因其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倾向受到后世的一些诟病.但从对普遍性的追求这一方面来说,“灵感说”对西方后世文论产生了巨大的开源、启发的作用,不仅仅是上述的对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论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灵感说”更对西方中世纪文艺理论、浪漫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等文艺理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