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

点赞:23205 浏览:1067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致可分为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三个时期.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入手,从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引发同仁的一些思考和关注,旨在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关 键 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演变

一、信息技术教育历史

1977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MinnesotaEducationalComputingConsortium,MECC)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大量生产和提供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掀起了教育软件出版的.由于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性能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开始熟悉计算机及各种应用软件.这一时期,教师参与课件设计与编制的热情很高.但是,教师逐渐认识到,要想编制出更实用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于是,教师参与课件编制的热情逐步降温了.

我国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教育为主,教育对象主要是计算机、数学、物理和地理等专业的大学生,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开始在中小学尝试计算机技术教育.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的附属中学开设BASIC语言这门计算机选修课,正式开始了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1984年,同志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怎么写作四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并高瞻远瞩地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使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进一步得到推广.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Windows、MacOS等图形化操作系统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开始转向学习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软件的运用,这直接为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继阅读、书写、计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同时,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它包括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及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

数字化信息在存储和检索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不仅传输速度快、存储空间小,而且检索也非常方便.记忆和书写是纸质媒体教育的重要环节,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点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浩如烟海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人类的记忆能力.虽然学术界对这种变化的合理性争议颇多,但无论如何这种改变都在悄然进行着.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呈现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信息活动的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从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到虚拟教育情境等,似乎每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会产生新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听教师讲课,也可以观看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或者进行远程学习;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双方的交流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在面对面和书信交流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板、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即时交流方式.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优势打好理论基础,以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一,建立并完善教育资源内容的评价和评审制度,切实保证进入校园和课堂的教育资源内容,能够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适合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第二,针对学生的探究需求,积极开发各种高质量的交互式学习资源和工具软件;第三,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普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着重树立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第四,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的实验学校;第五,要把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了近三十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日益突显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