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幸福的科学

点赞:5092 浏览:1875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倡导,致力于对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与人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以关注幸福、提升幸福为目标,倡导了一场“幸福革命”.幸福是什么?如何产生幸福感?人们的幸福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话题.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生活的积极面,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幸福公式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它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

(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life)”.哲学的道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1958年,Jahoda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CarolRyff和他的同事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在方法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的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向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1].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不同,要求心理学以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和动机,要更加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面的研究.纵观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与干预,通过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动和创造力来促进个人、社会及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一程度上有别于以治疗为主的消极心理学.从研究目的上开来,消极心理学以治疗为主,而积极心理学则注重干预研究,同时兼顾治疗;从研究对象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对象是普通大众,而消极心理学主要面对心理异常者.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但主要聚集以下的研究:第一,关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即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态心理学的研究;第二,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它主要从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及如何实现等研究入手;第三,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方向(如创造力)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相信,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积极方面,即勇气、乐观、希望、忠诚、坚韧以及良好的行为表现、人际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但能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而且其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的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3].积极心理学不仅在人性观上实现了从消极到积极的飞跃;在研究内容与主题上也实现了从聚焦人的消极面到积极面的跨越;在研究方法上坚持运用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心理治疗上实现了从事后的治疗模式到积极的预防思想的转变;在研究目的上更是实现了从控制人到追寻幸福人生的提升[4].

二、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目标,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可以通过途径获取的.积极心理学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追求幸福,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

积极心理学:幸福的科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揭密幸福感

作为心理学术语,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兴趣)、认知、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它实质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理论界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西方学、经济学、社会学都对幸福感作了大量的探讨.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幸福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它既与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脱离幸福的生活事件而存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事件只有被个体感知时,才有意义,所以,它又是主观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5].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积极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探求幸福之源Seligman编制了一个幸福公式:H(幸福)等于S(遗传)+C(景况)+V(个体可控行为),从遗传因素、生活景况、可控行为三个方面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探求幸福源泉.

一、遗传因素.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大约50%的幸福感是由遗传决定的.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幸福的“基准点”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基准点,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可能短暂地改变人的情感体验,但人们会很快回到遗传所决定的幸福基准点[6].

二、生活景况.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大约8%的幸福程度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如收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智力、宗教信仰等.研究还发现,财富对人的幸福程度影响较小.就群体而言,富裕程度确实对生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但是,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后,这一相关性就不明显了.就个体而言,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也是短暂的.研究表明,重大的个人财务状况变动对幸福程度的影响持续不到三个月.研究者总结,在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金钱并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们的幸福体验能随着他们的成就和财产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之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这个新水平,而这个新水平不再给他们带来幸福.其他因素如婚姻、社会支持等对人的幸福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6].

三、可控行为.个体的可控行为包括自我决定、积极防御、解释风格等.Ryan和Deci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DT),他们探讨了人类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的需要(petence),归属的需要(belongingness)和自主的需要(autonomy).他们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这些需要的满足能带给人们幸福感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阻碍需要的满足,则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在对积极防御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积极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MedvedovaL研究还发现,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地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6].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和景况两个因素留给人们有所作为的空间很小,因而获得幸福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第三个因素—人的可控行为变量上,通过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质,使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寻找幸福之路

积极心理学追求幸福的理念使其研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培养与造就幸福的人.Seligman将幸福分为三类:1、美好的生活:有些人不要求有很高的享受,但他们非常专注、投入,能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很大乐趣.2、愉快的生活:这类人爱笑,喜欢享受,如美餐一顿,好像生活在满足、愉快和希望中.3、有意义的生活:这类人能发挥他们最大力量和品质,如通过慈善活动、志愿活动、宗教或政治活动来达到尽善尽美[7].Seligman通过大量研究区分出幸福感的三个核心要素:快乐、充实和意义.

获得幸福的第一个途径是快乐地生活,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既往、当下和将来的积极情绪.既往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和平静;当下的积极情绪包括肉体的愉悦以及复杂的愉悦;有关未来积极情绪则包括乐观、希望和信念.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它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主观幸福感:(1)幸福与快乐;(2)兴趣:使人主动探索世界,追求新经验;(3)满意感:使人享受过去与现在.第二,心理幸福感:(1)自我接纳: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承认和接受多样化的自己、积极面对过去的生活;(2)机能自主: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3)生活目标: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意义、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4)个人成长: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断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5)积极关系:与他人关系亲密、有较强同情心,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6)环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复杂的环境、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第三,社会幸福感:(1)社会整合: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将团体看做是幸福的来源;(2)社会贡献: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会成员,能给社会创造价值;(3)社会和谐: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4)社会认同:积极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5)社会实现: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具有信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快乐生活就是这种主观与客观、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6].


获得幸福的第二个途径是投入地生活,发挥积极的人格特性.指的是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特性去面对挑战,这些积极的特性包括力量与才能.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性格力量是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如一的优秀的道德品德,涉及所有文化都认同的6种美德和24种人类力量,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而24种人格力量则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合作、宽恕、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笃信.投入的生活,不仅与以上的积极品质有关,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8].力量和才能的正确明智使用会导致更加的投入、专注和沉浸,投入与沉浸是发挥力量与才能通常可以获得的回报.投入虽然从享乐方面并不直接产生快乐,但投入时一种不同种类的满足感.沉浸则是一个人在竭尽全力投入自己力量与才能去面对力所能及的挑战时所伴随的一种特殊体验[9].

获得幸福第三个途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人格力量,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指的是个体需要归属和怎么写作比自己更强大的一些东西.个体所选择的与之发生关联的这些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在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中寻找到意义,另一些人则在他们的工作中或是在业余爱好中寻找到意义,每个个体总是从多方面重叠交叉的依恋关系中寻找意义的存在.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生理生命指人作为生物体的存活;内涵生命指人生的幸福程度,亦即单位时间里经历的事情越多,内涵生命就越丰富,就等于延长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则是人对生理生命的超越,即人寻找永恒与不朽的冲动与努力[6].特别是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世界范围内的绝望、失落,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同物质文明空前高度的发展对峙,更需要全人类理性地正视幸福与人生的联系,幸福能为人生抹上一层意义,拥有幸福就拥有了生命的意义.幸福总是在牵引着人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只有在合理价值目的的引导下,人对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真实的幸福感受.

总结

幸福不等同于减轻了痛苦,幸福是超越没有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上的一个过程.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让人们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的感觉,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是公众称心如意,是积极心理学的任务.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均衡的、关于幸福心理学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正式基于这种理念: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更期望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重新将人的价值与幸福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倡导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心理学的价值目标转入促进人类美好的发展,指导人们转入幸福的生活轨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行动正在让科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

【参考文献】

[1]王莹,熊良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简述[J].工会博览(下旬),2009(5):154-154.

[2]余娟.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河西学院学报》,2009(1):76-78.

[3]曾文雄.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4-6.

[4]辛勇,王艳雅.从情感研究视角看积极心理学思潮[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8-31.

[5]贺喜秀,冯周卓.价值论视野中的积极心理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0-42.

[6]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14-16.

[7]苗元江,陈好彬,朱晓红.探索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0):4-6.

[8]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18-21.

[9]江雪华.通往幸福之路[J].教师博览,2007(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