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互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点赞:12719 浏览:491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互换,首先要求教育者从自我角色的位置上走下来,站到受教育者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尊重受教育者人格,实事求是的分析受教育者的立场、心理环境等情况,始终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针对受教育者的心态和立场因人施教,学会从心理连动的角度考虑处理问题,合理正确地运用心理对比,以达成良好的心理互换和默契程度,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就有了针对性,其实效性得以显著提升.

【关 键 词】心理互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重要认识和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1].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心理互换等方式、方法,掌握其要领和技巧,才能收到受教育者积极的响应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互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心理互换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互换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交换心理位置,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之着想,“即置身于对方的地位来考虑对方的思想和情感”[2].心理互换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和心理学揭示的心理互换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互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接受主体的身份、所处的地位和客观环境,进行心理体验,取得接受主体的心理态势;接受主体站在教育主体的位置,用教育主体的态度、立场、观点来考虑问题,体验教育主体的心态、情感,达到增进理解、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形成共识的目的”[2].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求自己从教育者身份的位置上走下来,站到受教育者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而不是完全站在教育工作者的位置上考虑,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就有了针对性,更加符合被教育者的心理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与此同时,被教育者也需要反思自身,换位思考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情感,以从主观上理解、接纳和信任对方.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心理距离就接近了,不但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在感情上彼此更亲近了,彼此间相互适应的时间越短,理解就越是到位,同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以生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互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尊重受教育者人格,实事求是的分析受教育者的立场、心理环境等情况是达成心理互换的前提

“心理位置互换的实质在于求得对他人的了解、理解和谅解,以实现人际之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3].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完全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立场、个性、人格等心理素质等相关情况,才能准确分析工作对象的心态和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立场,真正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受教育者才能真正体谅其良苦用心,双反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对象的立场,只是口头上空虚的报以理解对方,只能加深受教育者的对立和矛盾,其思想问题可能会变的更加严重,有些虽然暂时是隐性的,但是长此以往我们不加注意,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何真正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并为之着想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深入分析其个性心理,把最有价值的情况了解透、把握准,分析得越到位,把握的越准确,心理互换就越容易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越能够顺利进行,收到的效果也就越理想.反之,如果这个前提做不好,只能是一味的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教条和本本,失去了针对性和方向感,那就不是真正的将心比心,反而容易拉大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情绪对立甚至产生敌意,心理互换也只能沦为空谈,思想政治教育所预期收到的积极效果更无从谈起.


(二)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针对受教育者的心态和立场因人施教是达成良性心理互换的基础和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直接取决于双边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中,教育者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提倡心理互换,并不是推崇受教育者的反客为主,对受教育者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教育者却成了附属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引导受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心态和立场不同而因人施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或者单打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人性化的方式,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把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真正转化成被教育者的要求和思想,形成内心信念.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的互换,情感的“过滤”和“催化”,只有认识同情感发生共鸣时,才能被受教育者愉快地接受,形成信念.只有这样,从尊重人,了解人,站在对方立场象关心自己一样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打动人,有效的说服人、教育人,使人主观上愿意接受你所讲的道理并逐步形成信念,获得正效应.

(三)心理互换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从心理连动的角度考虑处理问题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在感情上和利益方面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概莫能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都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个关系出发,处理好每一件事情,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有影响的人和事,把它拔亮;要处处为受教育者着想,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合理要求;要高瞻远瞩,不是看一步,而是看几步,不是看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要考虑这件事情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换言之,就是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心理连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善于发现彼此关连的节点以及引起的连动反应,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从而提出和采用妥善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能够理解、接受、配合和支持,并能很好地解决其思想问题.(四)心理对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建立心理互换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心理对比是指教育者利用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常常表现在不自觉地进行对比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正确进行比较,以形成正确事物本质的一种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有教育者不自觉地进行心理对比,同时也存在受教育者不自觉地进行心理对比.心理对比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双方对对方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心理认同受主体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活阅历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心理对比既要横向对比又要纵向对比,找出差距,增强信心,立志赶上先进,从而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平衡和心理认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讲他们感觉到、知觉到和经历过的一些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同层次或者较为同质的事例,分析其利弊和后果,从思想上给予受教育者以启迪,从而获得受教育者的尊重与信任,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视教育者为贴心人,,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与之交心,虚心接受其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不但口服,而且心服,做到知行统一”[4].相反,如果教育者的心理对比与受教育者本身的实际情况背道而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工作对象就只能是一个“抽象体”,认为被教育者应该是怎么样的,但受教育者实际并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认同教育者的说教,那么受教育者就只能以观望者的态度参与教学或应付式地接受思想说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心理互换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掌握心理互换原则的基本精神、基本内涵、基本方法,切实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并善于在实际中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巧丽,李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机制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胡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3]佟丽君.心理位置互换是建立中学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条件[J].教育探索,1997(1).

[4]李慧卿,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类型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