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实施

点赞:10573 浏览:446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是图书出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实施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制度建设”与“实施”的一些具体方法,供同行借鉴.

关 键 词: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流程

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图书也是一种特殊商品.产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检验才能得知.如果让市场检验出产品(图书)不合格,那么,出版社即将面临的不光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其声誉的影响,那代价是惨重的.因此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防患于未然,适应转企改制后出版形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运作了三年多审校部(组织全社图书校对与印前审读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上,于2010年6月底设立质检部,专门对四个事业部(幼儿教育图书事业部,基础教育图书事业部,高等教育图书事业部,综合图书事业部)的所有图书进行印前审读,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已成图书进行审读,从而实行对全社图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

一、图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

1 制度的建立与规范执行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

出版社应重视制度的建立.在成立审校部时,有意识地引导全员注重平时的经验积累,将图书审读流程进行规范,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形成文字材料,按章执行.

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实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质量管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质检部成立后,结束了过去审校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历史.通过近一年的运作及半年多的反复讨论与征求意见后,于2011年6月11日南京师大社出台了“宁师出[2011]7号文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关于图书审读的若干规定》,将“图书审读的总体规定,图书审读的监控与管理,图书审读的结果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分发到各个事业部,要求部门主管组织编辑们认真学习.

有了制度作为保障,质检部在执行审读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审读员客观、公正、认真地评判审读结果,避免了许多矛盾的产生.

2 审读队伍的建设是图书质量管理的保障

审读队伍的建设又是图书质量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审读员队伍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专职审读员,有由社内双向选择而来的;也有通过考试招聘而来,成为出版社正式员工.二是特聘人员,从社外聘请来的,在出版界有威望、功底深厚、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专家.三是审读专家组成员,由各大学二级学院及学报编辑部人员组成,须具有某一学科或专业深厚的学术功底,并在编辑方面有一定专长的教授级人员.四是社内各事业部审读员,必须具备某一学科知识背景,在编校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

质检部对审读员实行动态管理.如果审读员所抽检的印前书稿合格,但成书检查其抽检部分合格率很低,再给其一次机会,并要求其加强学习,如看书、看标准、看杂志、看审读单,听取资深审读员介绍经验等.如果还达不到审读要求,质检部有权取消其审读资格.成书审读员管理也如此.

二、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执行

质检部对图书的审读分两类:印前审读和成书审读.印前审读重点审读编校质量;成书审读重点审读内容质量,同时也审读编校质量.书稿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的认定,依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 流程的监控与编辑资质的监控

“质检部只对社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选题书稿进行印前审读.”未经社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选题,不得进入印前审读流程.这样有效地避免了不按流程操作的书稿进行下一个出片与印刷程序.责任编辑在确认书稿已经完成三审三校后,方可送至质检部进入印前审读程序.

书稿进入印前审读程序之前具体操作方法与管理流程主要有:责任编辑到质检部领取印前审读表格,填写相关内容,如书名、作者名、复审人、终审人、一校人、二校人、三校人及内容质量评价,并签字后进入印前审读程序.未完成上述流程的书稿,质检部有权退回.

送质检部进行印前审读合格的书稿方可出片并下厂印刷.不合格的书稿退回责任编辑重新校对后再送检,送检不得超过三次.三次送审不合格的书稿,质检部有权取消其出版资格.


通过上述流程的监控,避免未经正常流程的书稿进入印前审读程序,同时也避免不合格的图书流入市场.

2 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

责任编辑在确认书稿已经完成生产过程并填表签字后进入印前审读程序.印前审读实行送审制度,分为初审和复审.其中,初审注重编校质量;复审会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如涉及须履行备案手续的重大敏感选题,涉及地图与南海问题的选题,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选题等.

质检部组织相关审读员对书稿进行印前审读,印前审读内容包括必读部分和抽查部分.必读部分包括:版权页、前言或序、目录、书眉、后记或跋等;抽查部分由审读员随机抽查连续页面一至两万字.印前审读书稿中所有差错均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由审读员记录在责编所填写的那份表格的背面.印前审读书稿一律按照审读标准定性地判出合格还是不合格.第一次送审不合格,视同印前审读不合格;第二次送审时须部门主管签字;第二次送审不合格,第三次送审时须经过分管社领导签字.

成书审读实行抽检制度.质检部每年组织社内外审读专家组成员根据统一规则对责任编辑已成图书进行两次抽检,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每一次平均抽检每一个编辑1~2本书.每本图书的审读量为10万字,不足10万字的审读全书.审读员根据书稿的内容质量写出评判性审读意见,对图书的编校质量则定量地标出万分之几的差错率.

成书审读不但审读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还审读印刷质量与装帧质量,如发现问题,我们会告知出版科哪家印刷厂的哪本书印刷存在什么问题,什么书的装帧设计出现了问题,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

对参与评奖图书及重点图书则优先进行成书审读.如对参与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学术著作奖,优秀畅销书奖等的图书优先进行成书审读,事先作好评奖准备.对合作图书,出版社也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修改建议.质检部还建立了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档案,以便随时查阅.

3 检查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结果一律与责任编辑见面,给其申辩的机会,并由责任编辑确认签字后方能生效.成书审读结果最后由质检部聘请有资质的人员及分管社领导参与的仲裁组确认其差错率.

经责任编辑确认后的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的结果,质检部将按四个事业部为单位每一季度进行统计与比较,不但在全社编辑沙龙(由社长亲自主持)上由质量总监公布其结果、分析其原因,而且在质检部主办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审读简报》上进行公布.

质检部为了调动各事业部编辑们的积极性,提高书稿编校质量,特地在《简报》上开辟了一个板块,定期将图书审读中出现的差错罗列出来,为全社编辑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与互相学习的平台,避免其他编辑再犯同类错误.另外,每一期《简报》会确立一个主题,加起来就是系列的新编辑培训材料.同时利用《简报》这个平台对国家在出版管理方面的最新形势进行介绍,并向全社编辑们呼吁:要将图书质量好坏视为今后有无饭碗的大事来看待.

四个事业部的部门主管与编辑,为了自己部门的书稿质量及部门荣誉,也会想方设法提高书稿送审质量.从而激发了部门间的竞争.

4 奖惩措施的落实

对图书审读结果的公正处理就是奖优惩劣.否则,责任编辑为了追求图书数量可能会逐步忽视图书质量.

对印前审读合格率高、信誉好的责任编辑,一年中给予其书稿1~2次的免检机会,用于对其精神激励.对印前审读不合格的图书惩罚:同一书稿两次送审均不合格者,质检部将其记录在案;同一本书稿三次送审均不合格者,将在《简报》上通报批评;同一责任编辑一年内两本书稿两次印前审读不合格,视同一本成书审读不合格.

成书审读的奖惩分为对责任编辑的奖惩与对部门的处罚.首先,对责任编辑的奖惩规定如下:编校差错率在0.25/万(含0.25/万)以下的,奖励责任编辑本书100%的工作量;编校差错率在2/万至1/万(不含1/万),扣除责任编辑本书50%的工作量;编校差错率在2/万(不含2/万)以上的,扣除责任编辑本书100%的工作量;责任编辑一年中如有一本成书审读不合格,年终考评不得被评为优秀.而对部门的处罚做了如此规定:每本不合格的成书,视情节扣罚所属部门3万元以下的毛利业绩.

三、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结果

1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个别编辑对审读员的评判不服,则可以通过各类工具书,出示权威的解释.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和规范》等工具书,质检部均备有.

关于各位审读员结果宽严不一的问题,应通过复检,及时对审读员的判定提出修改建议.另外,还要定期对各位审读员的审读单进行分析,编辑认同度高的,则过关;认同度低的,分析其原因.同时利用图书各类检查中对图书检查结果与各位审读员在图书进行自检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匹配度高的过关,匹配度低的分析其原因,提醒审读员注意把握好分寸和度.

2 编辑良好习惯的养成与部门主管责任意识的加强

南京师大社经过质检部一年多的运作,最为可喜的是,全社的责任编辑更加注重了流程的规范,强化了质量与责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了提高图书质量,不但在选择作者时更加小心谨慎(因为原稿的质量才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先决条件,先天不足的条件下无论后天的编辑如何努力,将是白费力气),而且在校对环节也更加注重专业性的把关.

为了声誉与经济效益,各事业部主管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也更加强化,从而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机会成本前,选择更为优化的选题结构.

图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人的能力所及的,它需要集全社人的智慧与力量,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支持与协助,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