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散文的问答

点赞:2589 浏览:6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您认为当代江苏散文呈现怎样的面貌和风格?与中国其他省市相比,江苏散文有怎样的特点?形成这样的风格,与江苏的地域有怎样的关系?

答:这还得从前几天召开的“新世纪江苏散文研讨会”说起.江苏文学的成就大概没有人怀疑,但江苏文学的成就确实被许多人讲解为小说、诗歌,甚至文学批评,很少有人说起散文的,它被遮蔽了.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一是文体的不平等.应该指出,江苏的文学生态是和谐的.这和谐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文体的平衡发展.不论哪种文体都有众多的作家,都有不错的作品.文体间是相互影响的,一种文体的成长经常得益于其他文体的滋养.对于江苏文学取得的成就,散文是有贡献的.这贡献一是它本身的写作,第二就是它对其他文体的影响,但人们常常忽视了它,这不公平.二是研究得不够.本来,江苏的散文研究是很有基础的,当年的江苏师院即今天的苏州大学和扬州师院即今天的扬州大学都有很强的散文研究力量.但现在专事散文研究的人不多了.不仅是江苏,在全国,专心于散文研究的力量也相对薄弱得多.所以,散文的面目很难被专业化地、理论化地呈现出来,这必然影响了它的社会认知度.所以,我们开那个会,也是为了开个头,把这一文体和它的成就重视起来.

关于江苏散文的问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散文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因为是开头,所以还很难说已经形成了成果,甚至基本的判断.但有一些印象还是比较突出.一是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多维度呈现出来的,比如体裁、题材、风格.与国内其他省相比,江苏散文的文人气、江南风格、唯美色彩还是相对突出一点.这当然与江苏的地域、与江苏的人文传统有关.江苏的文化大致归属于江南这个大的板块.所谓江南文化,一些学者从时间与空间上分别做过界定,它起于太湖之滨,发源于西周.所谓江南又称江左、江东、江表,并不是泛指长江以南,而是指江浙、长江三角洲一带,尤其以苏州、南京、扬州、杭州为代表.江南文化,江苏是发源地,在地理上也占了大半.江南文化有三个高峰期,一是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一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还有就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文化是由许多意象与记忆构成的:它们可以是江南三月,莺飞草长;可以是精致的园林,曲径通幽,溪水流觞;可以是烟花扬州,秦淮金陵;可以是“好一朵茉莉花”,或“拔根芦柴花”;也可以是昆曲、苏绣、二泉映月等江苏的记忆也就是江南的文化记忆,精致、唯美、忧伤,虽然灯红酒绿、笙歌处处,但总有一种骨子里的颓废.这是文人的江南.这种传统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已很难说得清楚了,它当然是与这块土地的自然物候有关.但自六朝士人南渡以后,历史与文化的积累可能更显重要.那次文人的大迁涉本来就是悲剧性的,而以古建康为代表的几代“废都”文化也给江南注入了偏安、悲观、惊惧因而随之纵情声色的颓唐因子.这样的文化风格不可阻挡地浸润到文学当中,或者,毋宁说,文学是这种文化的重要构成乃至最佳佐证.古代江苏诗文传统自不待言,即以近现代文学来说,从曾朴、徐枕亚、包笑天、周瘦鹃,到刘半农、俞平伯、叶绍钧,都无不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文化传统.但是,江南文化并不止于此,它是多元的,比如它的理性,比如它的慷慨、激越与悲愤,要知道,在明末清初,以江阴、苏州、扬州为代表,这里是抵抗最为激烈、惨烈的,是遗民人数最多的地方.对江南文化有了这些初步的了解后,江苏散文的风格层面便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上面的这些列举不少都是江苏散文的内容.

二、江苏新世纪散文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有学者提出,江苏散文中很突出的一脉是学者散文,您认同吗?

答:我同意.只不过这种学者散文也是多样化的.有的以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见长,如丁帆,王彬彬,有的以思想的争锋见长,如董健、吴非;有的以文化或学术的叙述见长,如王尧、费振钟;也有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出发来讲解当代中国经验的,如范培松.当然,就这些学者来说,自己的写作也是多面的,变化的,交叉的.学者散文这种说法比较中性,未见得能反映出他们写作的特点与意义.有人因为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身份而提出知识分子,提出“南大”这样的概念,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特别是后者,让人想到南大的传统,想起大学的思想传承与思想风格,想起大学的职责与担当.我很希望南大能有更多的更年轻的学者能向他们的前辈学习,对社会有更多更大的影响力.更希望江苏的其他大学能有学者以这种写作方式参与到当代社会的建设中.散文的力量有时是很大的.


三、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您认为自己的散文追求怎样的风格?

答:我不能算学者,散文也写得不多,还谈不上有什么散文的追求.但可以对学者们的散文提出建议.学者不一定写一样的散文,但应该有相同的品格,那就是真诚、个性、负责,能见出自己的学术与思想积累,不管他写什么.

四、当下散文界的弊端是什么?江苏散文存在什么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觉得现在的散文量大,但质优的不多.消费、浅阅读对散文的影响很大.报纸副刊对散文的需求太多,而且今天的马上被明天的覆盖.所以,一次性消费式的、复制式的写作太多.江苏作协这些年在青年作者中征集《壹丛书》,散文类的征集上来九成是短小的副刊类的千字文.另外一些作家为利益所趋,热什么写什么,这种同质化的写作意义不大.还有一个与此相关,就是散文写作的难度太低.诗歌、小说、戏剧都是有规范的写作,有边界的写作,它们也在变化,但都是规矩的、技术动作的变化,所以总是有难度的.但是散文有规矩吗?好像没有.许多学者都试图为散文制定标准,划出边界,但总是得不到认可.所以我曾经说过,散文是文体以外的文体,什么都不是的文章就是散文.这客观上造成了这一文体的低门槛、低标准.如果总在低标准、无难度的状况下写作,是很难推动这一文体的进步的,也很难使这一文体发挥其影响,自然也就说不上使其如汉唐文章一样对中国文化和母语的发展与积累产生作用.其实,没有难度是最大的难度.这种难度不是体现在形式上,而是内容上,是经验与思想,这对作者的要求太大,但许多人不明白这个,因为这种难度是无形的,不容易看到.

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的思考.这个问题又可以从另一角度申发出另一个话题.我们要看到现在散文产量大、作者多这种状况的文化意义.所以我说散文现在已经是人民的文体,全民的文体.没有哪一种文体如散文一样拥有如此多的作者与阅读者,报刊、网络、手机,每天散文的生产都是海量的(微博有多少).而且被消费的程度很高,是众多文体中效能发挥最高的.我经常说到“文学人口”,这个说法还可以具体到文体人口,比如散文人口,它肯定所有文体人口中最多的.面对那么庞大的散文人口,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得多一点了,复杂一点了,就不能只从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上来对待这一“人民的文体”了.认真地看一看,散文是在现场的文体,它正在参与社会生活.从资讯、思想与情感上影响着人们.夸张一点说,今天没有哪一个人哪一天不与散文打交道.从这个层面说,为散文立法是多余的、可笑的,也是不可能的.对散文提出什么要求包括难度也是如此.所以,在那天的研讨会上,重提“艺术性”,或者以获奖的多少来评价散文的成就的观点大都受到了质疑.散文正在不同阶层、不同地方被应用,而且正在以我们看不出来的缓慢与韧劲参与到不同性质的文化建设中,参与到当下经验的表达中,参与到许多价值与精神的讨论中.当然,也要看到这些功能在实施中的反动的、不和谐的方面.但又怎么样呢,泥沙俱下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如果你强调那么纯洁,那只能走向死亡.对于如此浩大的写作,水至清则无鱼的话完全适用.

散文的这种走向让我们思考到文学的权利问题,思考到文学的本源性问题.文学本来是质朴的,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后来,随着行业的进步、社会的分工,文学也在发展,也加入到了专业化的行列.文学与生活分离了.人们只有从生活中抽身出来,才能进入到审美,也才能文学.同时,文学也成为了一部分人才能从事的技能,需要学习,甚至认证才能入行.但随着国民教育程度的提高,随着技术的简易化,特别是生活的审美化,许多原来专门的技能包括艺术都大众化,生活化了.生活与审美边界的融合、文学艺术回归生活与民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趋势之一.而散文是这一趋势中如鱼得水的文体,也是走在前面的文体.而且,事实证明,也是最有实绩的文体.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肯定这一文体的平民化与广泛性,肯定这一文体不仅在审美,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文体功能.而这些特性并不与精英、与艺术、与对这一文体的高要求相矛盾,这正是这一文体宽容多样的标志,是一种文化生机勃勃日月常新的前提.

作者简介:

汪政,江苏海安人,著名文学评论家,任职于江苏省作家协会,现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