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信息不对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

点赞:10223 浏览:361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信息不对称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文章论述了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三大主体: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所造成的影响,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就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对策

2009年9月11日,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更多人能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这对增加我国高新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首先,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造成“无业可以就”的局面.其次,高校规模扩容太快使得高等教育总投入和总规模不匹配,学校专业设置及结构和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有业不能就”的局面.再次,大学生思想观念还滞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无法清楚把握当前就业形势,眼高手低,造成“有业不愿就”的局面.以上三点基本反应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三大主体,即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大致认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这正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有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骗的动机,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大学生就业这一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参与该活动的三大主体——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做出如下诠释,即高校属于生产方,它向就业过程提供产品;用人单位属于消费方,它在就业过程中使用产品.大学生属于产品,但它是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的特殊产品.由于三大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影响整个就业过程.

二、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体的影响分析

为分析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影响,笔者就所在学校电气信息学院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报考大学、选择专业的依据、对专业信息的了解、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对就业指导的认同度和就业观的现状等多个方面,共发放问卷512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培养方面的影响

高校统一的培养模式和学生个体之的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查问卷显示:只有61.65%的同学认为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对就业帮助最大.大学生由于互不相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使得每一位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这使得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的培养模式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同时,在大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时,由于不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获得的信息难以真实反应当前市场的供求关系,部分同学在做出选择后才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和所选专业方向无法匹配,这使得学校无法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有效的最优化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社会认同力和就业竞争力.


2.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推销方面的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属于生产方,其产品是培养的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从就业信息网获取就业信息的同学只有56.27%;通过学校推荐和校园招聘会求职的同学为46.95%.55.39%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高校就业信息网是高校向毕业生传播就业信息的主要阵地,很多学校是利用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学生个人的信息传播链依次传达.由于受到上网条件、个人责任心及表达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位同学所获取的就业信息在实时性、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高校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学生难以及时、准确的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竞聘准备,使毕业生应聘成功率降低;就业指导课可提高学生就业技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重视不够,致使其效果堪虞,从而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信息不对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信息不对称对用人单位造成的影响

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在招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会根据对应聘者的认知来做出选择.调查问卷显示:71.42%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的因素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用人标准、招聘流程的不了解;65.59%学生招聘企业的印象来自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因此毕业生不可能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同时,高校毕业生是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的特殊产品,他们对自身的缺陷和能力了如指掌,而用人单位却无法完全掌握毕业生的详细信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相互占有信息的不对称会在协议书签订前后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就业协议签订之前的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会选择性的隐藏能力上的缺陷和其真实的求职意愿,如果用人单位仅凭简历或面试进行选择,则有可能承担来自毕业生的道德风险,如果用人单位依靠其它途径,如咨询老师意见来做出选择,由于不同岗位的老师对学生优劣的评判观点存在差异,同样难以客观的反应出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因此,用人单位不可能像了解其它产品一样完全掌握这种特殊产品的产品性能,在选择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在以上情况的综合作用下,会使得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失去本来的竞争优势,结果劣品驱逐了良品,产生逆向选择.检测如用人单位采用提高待遇,同时提高入职门槛的招聘原则来对抗逆向选择,可能会使得高素质的毕业生充分体现其竞争优势,用人单位也可能获得优秀人才,但用人单位也将为此付出高额的成本.为达到经济平衡,用人单位会考虑减少岗位数量来降低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用人单位的发展.在签订就业协议后,毕业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会隐瞒自身就业状况继续参与招聘活动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也可能从自身发展考虑而无法完全实现签约时的承诺,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毁约.毁约现象不但会损害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信誉,也会造成就业岗位的浪费和使毕业生错过最佳择业时机.特别是用人单位面临毕业生单方面的违约时,人事安排上会出现人手短缺,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运作.三、减少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就业过程的健康发展,依靠生产方和消费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生产方(高校)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升学指导

高校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政策和自身特点,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在制定招生计划时,高校要兼顾市场对某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总量和本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所制定的招生计划进行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合理分配,做到突出强势专业优越性的同时加强弱势专业的竞争力,避免强势专业的盲目扩招和弱势专业的不合理缩减;在进行招生宣传时,高校要强化对考生的升学指导,高校要深入中学,加强与考生面对面的沟通,宣传重点也应向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转变.同时高校要仔细分析考生的特点和兴趣,帮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当的招生规模、合理的专业设置、个性化的升学指导都可以帮助高校淡化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影响.

2.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校企沟通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满意的毕业生.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人才定位和办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为加强校企沟通,在大三暑检测采取“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即毕业实习提前到大三,实习单位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以正式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预就业形式,由于实习效果直接与未来就业招聘挂钩,学生不会因此错过择业的黄金时间,用人单位也可以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招聘计划,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一方面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从中意识到自身不足,使后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夯实自身竞争基础.另一方面它能使企业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招聘计划落实效率,同时也能缩短新聘员工实习时间,降低培训成本.这种实习模式实施3年以来,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学校也以此为契机,成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即“3+1”)培养模式的试点高校之一.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就业的选择提供明智决策.

3.改进信息传播方法,提升就业效率

为保证就业信息的有效传播,高校要对已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改进信息传播方法.首先,高校要提高就业网的可浏览性,将就业信息按公布时间甚至细化到单位地域、性质、招聘方式等进行分类,使浏览者能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方便、快捷的找到相对应的信息.同时,高校要实时关注已公布信息的浏览次数,有针对性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就业网的关注度,促使其养成定期登陆网站获取就业信息的好习惯.其次,为提高信息的保真度,高校要减少信息传播中间环节,就业指导中心可以搭建短信群发平台,尝试与毕业生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学院也可以利用移动飞信,等业务,进一步提高点对点传播模式的效率.同时,高校要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同学,建立学生综合信息库,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前,提前向其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详细信息,降低用人单位获取信息的成本.再次,高校要针对企业需求,向企业详细介绍所需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信息,帮助企业优化招聘简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效率.高校要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改革,提高任课老师水平,优先选择具备就业指导资质、丰富校企合作经验或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增强学生就业技巧,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自我,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为应聘做好充分准备.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编号XJK08AX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