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蔡文甫

点赞:24181 浏览:1150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出版家著称、曾当选过台湾出版风云人物的蔡文甫是上世纪50—70年代台湾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被列为现代小说作家之林”的作家.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的阻隔和研究信息沟通的缺乏,大陆的华文文学界对蔡文甫的创作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根据一手资料,对台湾本土的蔡文甫研究情况作一系统梳理与评述,以期能为大陆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一些“他山之石”的史料线索及富有启示意义的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大陆蔡文甫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关 键 词:台湾;蔡文甫;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12)3—0011—06

DOI编码:103969/jissn1008—0163201203003

台湾的蔡文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华文文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如今以出版家著称、当选过台湾出版风云人物的蔡文甫不仅是享誉台湾的“五小”出版机构(纯文学、九歌、尔雅、洪范、大地)中九歌出版社的创办人、九歌文化事业群总裁,而且他同时还是一个作品等身的小说家,是上世纪50—70年代台湾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小说作家,先后在香港、马来西亚、美国、台湾等地出版长短篇小说十余部.他的小说作品曾被译成英文、韩文,迭获大韩民国文学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暨荣誉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奖等诸多奖项.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蔡文甫出版业的光辉掩盖了他小说创作的成就,加之海峡两岸长期的阻隔和研究信息沟通的缺乏,大陆的华文文学界对蔡文甫的创作缺乏全面的了解,有关研究成果少而零散.因此,在大陆台湾文学研究进入第四个十年,在作家作品研究依然是构成台湾文学研究主力的情势下,笔者试图根据一些一手资料,对台湾本土的蔡文甫研究情况作一系统梳理与评述,以期能为大陆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一些“他山之石”的史料线索及富有启示意义的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大陆蔡文甫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一、蔡文甫创作概况

祖籍江苏盐城的蔡文甫出生于1926年,1950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后经勤苦自学高考及格而获教职.1951年他以短篇小说《希望》在台湾文坛崭露头角.曾主编《中华日报》副刊二十一年,创办九歌出版社及健行、天培等文化事业机构并设立九歌文教基金会.蔡文甫创作文类主要是小说.自踏上文坛起,他就“始终坚持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是傻瓜行为’的思想力量”,“不刻意雕饰人性美”,也不“说教式的演绎道德主题”[1],因而他的小说虽因题材、形式和技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描写的角度也因人物、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异,但基本上“描绘人性的善良,剖析善恶朦胧之间微妙关系”的原则是不变的[2].也正因此,他作品故事中的角色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故事内容包含的冲突,也都是人人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同时,蔡文甫创作上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影响,具有明显现代派的风格,在艺术技巧上力求笔墨变化,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着重心理分析,避免文字陈腔滥调,“希望每一篇小说的形式、技巧、描绘方法都不一样”[3].在上世纪50—7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解冻的时候》(香港东方文学社1963年版)、《女生宿舍》(马来西亚曙光出版社1964年版)、《没有观众的舞台》(台北文星书店)、《飘走的瓣式球》(台中光启出版社)、《雾中云霓》(台北仙人掌出版社)、《磁石女神》(台北广文书局1969年版)、《移爱记》(台北学生书局1973年版)、《蔡文甫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版)、《舞会》(台北华欣文化中心1976年版)、《船夫和猴子》(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版);中篇小说集《玲玲的画像》(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小小说集《变调的喇叭》(台北源成文物供应中心1977年版);儿童小说集《中国名人故事》(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版);长篇小说《雨夜的月亮》(台北出版社1967年版)、《爱的泉源》(台北华欣文化中心1978年版);自传《天生的凡夫俗子——从0到9的九歌传奇》(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版).1978年九歌出版社成立至今,这些作品又都被列为九歌文库而全部在台湾重版,在台湾文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台湾的蔡文甫研究现状

随着蔡文甫小说的一篇篇问世,他也在创作的“进行时”中不断地走进岛内研究者的视野,引起岛内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可知的对蔡文甫小说最早的评论应该是台湾大学夏济安教授.1958年蔡文甫将他写的8000余字短篇小说《小饭店里的故事》投稿到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不久他接到了夏济安教授亲笔写来的“大作显示了道德的力量,即将刊用”的用稿信[4].这看似简单的寥寥数语的短信不仅是夏济安对蔡文甫早期文学追求一语中的的品评,为蔡文甫研究埋下的第一块基石,而且也同时激发了青年蔡文甫创作的.此后,他的小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台湾的各个不同报纸、杂志,及至后来得以跻身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查重复率的行列.在1963年至1978年这十几年时间里,他频频推出自己的新作.关于他的研究也随着他小说集的出现而不断地更换新的话题.笔者现就其中研究界比较集中关注的几个主要话题作一简略评述.


关于短篇小说集《解冻的时候》的评论.《解冻的时候》是蔡文甫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也是他写作生涯中“独立挣出”的“一片小天地”[5].小说集最初于1963年9月由香港东方文学社出版刊行,后又分别在1980年和2008年由九歌出版社重排出版.早在其中小说《圆舞曲》发表不久,有人就在台湾《大华晚报》发文章对蔡文甫创作技巧上“求新”的特点加以肯定,感到该小说中“复杂的情节被切碎”,“文字节奏非常快速,像爵士乐一般令人激动",读来“既热烈,又悲凉”[6].应该说,评论者的目光是敏锐的.蔡文甫这种对创作技巧“求新”的追求也为当时该小说集的香港编者所认同,认为蔡文甫小说中“描绘故事的方法和技巧不落窠臼;刻划心理、剖析行为更加细腻深刻”[7].台湾大学朱炎教授在该小说集的序言中则认为这些小说“感性极高”,讨论的“不外乎灵肉之间的抉择、男女之间的龃龉,以及家庭与社会的诸般问题”,感到蔡文甫笔下的人物,“好像在任何恶劣的环境里,都有超升的希望与勇气”,而“主要人物的心态,则靠贴切的对话和意识流的陈述,毫不滞结地表露出来”[8].这是论者从作品涉及的现代人生困境的内涵方面来概括作品内容、创作手法等特征,较为精到.也有论者从蔡文甫与其他乡土作家相对照的方面谈了其小说的题材特点.如闻见思就认为小说描写的是一群“被侮辱与损害”的小人物故事,但蔡文甫并未像有些乡土作家那样“专门夸大人世的不幸,挑拨社会不平的情感”,无中生有地制造“阶级仇恨”,而是“从各种角度描摹人性的与理智的挣扎”[9].应该说,这些分析基本能抓住蔡文甫早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尤其是论者对作品的题材特点、人性主题及意识流等技巧的肯定是符合作品的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