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生成守则

点赞:7700 浏览:320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语言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的生成与日常生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需遵循自己的生成守则.这些守则主要有语体守则、语音语义守则、文化守则等.

关 键 词:文学语言生成守则

朱光潜常说:“在文学作品里,每个字须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生命.所以文学家或是避免熟烂的字,或是虽用它而却设法灌输一种新生命给它.一个字所结的邻家不同,意义也就不同.”①朱光潜的这句话实际上强调了在文学活动中文学语言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差异的,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作家在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成守则.

一、文学语言生成的语体守则

所谓语体规则,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所形成的共同遵守的准则,不同的语体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语体,同样也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语体守则,在不同的交际领域就必须遵守各自的语体守则.比如,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必须遵守日常语体守则,在行政事务中必须遵循行政语体守则,在宣传思想理论领域就必须遵循宣传语体守则,在探求科学规律的活动中就必须使用科学语体守则,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就必须遵循文学语体守则等.

文学语言的生成守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体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文学语体是适应文学创作需要而形成的带有文学特征的语言形式,文学语体属于艺术范畴,是一种审美把握,要求审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有机统一,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艺术化的,探求的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客观规则.所以,文学语体属于审美性语体,它的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美质原则是这一语体生成的最高守则.作家为了追求审美的最大限度满足,在对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中往往采用“陌生化”的手法.“陌生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偏离语言常规,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从语言的深层意义到表层意义之间的生成距离和难度,让读者在多层次的解读过程中获取一种智力性的审美愉悦.文学语言的生成本质就在于语言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解读者必须越过表层意义捕捉深层意义.这样一来自然就增大了语言的容量,增加了阅读的距离和难度.文学语言的这一生成守则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中是常用的手法.“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不具透明性的语言.诗歌永远靠发掘语词的潜在意义或言外之意来完成自己的传达.”②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之一)》:“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带小乌巾.”从表层意义看,杜甫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美,如果杜甫在对诗歌语言的生成中,仅仅停留于此,恐怕诗歌也就没有多少审美魅力可言.诗人在语言生成过程中,包含了一个深层意义,即通过表层的对春光的赞美,隐含着自己已经衰老却一事无成的无奈感叹.

二、文学语言生成的语音语义守则

文学语言生成的语音语义守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语言环境是文学语言生成的物质基础.古今中外各种语言都有同音字、同音词和同音词组,还有大量的多义词和多义词组存在.这为文学语言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从微观的角度看,不同民族的语言,其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不尽相同,自然存在不同的同音、近音材料和不同的同义、多义语言材料,这就为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学语言生成提供了不同的语言条件.比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大量利用英语的语音特征进行文学语言的生成,他所依托的就是英语中特有的同音、近音的语言条件,形成了其戏剧的特有审美魅力.他在《裘力斯·凯撒》一剧中对安东尼(Antony)说的一段话:

Postbackwithspeed,andtellhimwhatbathchanc’d:HereisamourningRome,adangerousRomeNORomeofsafetyforOctiusyet,Hiehencetellhimso.(快回去,告诉他已经发生了什么事,这儿是一个披丧的罗马,一个危险的罗马,对于奥克泰维斯还不是安全的罗马,快去吧,告诉他这样.)

其中,NORome(等于room)ofsafety有两种理解,一是可以理解成“不是安全的罗马”,二是可以理解成“没有安全的余地”.因为在19世纪前,Rome与room读音是相同的,莎士比亚在进行文学语言生成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英语提供的语音条件.

文学语言的生成与语义的关系同样非常明显,我们可以从相同文本的不同翻译中得到证实.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场中的两句对话就有明显的不同翻译:

RomeoWhathasthoufound

MercutioNohare,Sir.

英语中的“hare”就是汉语中的“兔子”“野兔子”,朱生豪翻译为:

罗密欧:有了什么

茂丘西奥:不是什么野兔子等

而梁实秋却翻译成:

罗密欧:你发现了什么

茂丘西奥:倒不是野鸡,先生.

两人在翻译中为何选择了不同的语码难道梁实秋连英文“hare”这个单词的意思都没有弄懂吗当然不是.其实,“hear”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娼妓的意思.在这里,说话人是在利用“hare”这个词的多义性特征,嘲讽乳母是个娼妓.莎士比亚在对文学语言生成的时候,是有意为之,他所依托的就是英语中的微观语义环境:语义的多义性.显然梁实秋在翻译语言编码中,是考虑到了整首诗的意义的,因此,他在生成时也就选择了汉语中具有多义性的词——“野鸡”.而朱生豪虽然翻译得很准确,但却失去了原作品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三、文学语言生成的文化守则

“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③文化守则是指文学语言生成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包括时代、地域、风俗、民族、阶层、职业、性别、年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对文学语言的生成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我们人类社会的任何语言行为无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任何一种语言行为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