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俗文学期刊《礼拜六》的现代性

点赞:5788 浏览:184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通俗文学历来被视为一种媚俗艺术,它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恰如马泰·卡林内斯库所说:“这两个概念也许显得相互排斥,起码是因为现代性意味着反传统的现时性、实验、庞德‘使之新’(Makeitnew)意义上的新和锐意求变,而所有形式的媚俗艺术都意味着重复、陈腐、老套.事实上并不难认识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美学上,媚俗艺术都是现代性的典型产品之一”.然而,作为媚俗艺术的中国通俗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却艰难而曲折.在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形态向现代文学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它娱乐消遣的艺术本质,因与之后以启蒙为主题的五四新文学相异质,受到新文学家们猛烈批判,并在启蒙与救亡为主题的大叙事浪潮中走向末路.如果说现代性伴随着现代文学的发生而存在,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的话,那么通俗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部分,在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如何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借助现代性完成自身的革新与发展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

民国初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这时,晚清文学已经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有所突破,虽然以政治启蒙为创作主旨的新小说并没有完成“新民”的目的,但西方文化已经从器物、制度和思想等多个层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并迫使晚清政府在文化思想、社会制度等多个领域进行革新.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为媚俗的通俗文学创造了发展契机,并很快形成一个创作.因媚俗、休闲、消费等特征,通俗文学历来被视为晚清与五四两个启蒙之间一个低迷的过渡,但这个过渡并没有停步不前,它积极继承晚清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在给传统古典文学一个“不失体面的收束”的同时,还积极借鉴西方文学的新思想、新技法,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造出具有新形式、新思想、新内容的都市通俗小说,为开启新的文学时怎样写了充分铺垫.通俗文学期刊《礼拜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新气象.

作为通俗文学期刊的代表,《礼拜六》的创作宗旨在其主编王钝根撰写的发刊词《赘言》中已阐明:“写笑耗金钱,觅醉碍卫生,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且写笑觅醉顾曲,其为乐转瞬即逝,不能继续以至明日也.读小说则以小银元一枚,换得新奇小说数十篇,游倦归斋,挑灯展卷,或与良友抵掌评论,或伴爱妻并肩互读,意兴稍阑,则以其余留于明日读之.晴曦照窗,花香人坐,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故人有不爱写笑、不爱觅醉、不爱顾曲,而未有不爱读小说者”.《礼拜六》因其时尚、前卫的风格、新颖的版式及丰富的内容曾一度热销致读者像“清早写大饼油条一样”排队等售;它的畅销引起了广泛的仿效之风;它的广泛传播,培养了大批市民读者,扩大了文学的影响.无论在编辑风格、文本内容还是经营策略上它都显示出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新质,这些新质正是媚俗的通俗文学除重复、陈腐、老套之外特有的现代性特征.

民国通俗文学期刊《礼拜六》的现代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俗文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作为新媒体的《礼拜六》

作为新媒体,《礼拜六》的刊名具有独特的意义.根据周瘦鹃的记载:“因为美国有一本周刊,叫做《礼拜六晚邮报》,还是创刊于富兰克林之手,历史最长,销数量广,是欧美读者最喜爱的读物.所以我们的周刊,也就定名为《礼拜六》”.实际上,自晚清开始,以西方纪元式的的线性历史时间观就逐渐开始取代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时间观,时间的意义随之发生改变,并对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时间意识的改变,使礼拜六不再是个普通的时间概念,它对所有人都产生了新的意味.


2.图像的现代性

《礼拜六》杂志图像包括封面画和内页铜版插画.第48期题为“矮子跌倒”.这一组讽刺画的喻意是非常明显的,就是配合反对“二十一条”的社会思潮,反映中国人对袁世凯政府向日本签订卖国条约的反抗意愿,这种表意的讽刺画无疑会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作用,引导读者对国家命运深思,激发读者产生民族自尊心.《礼拜六》除了刊登德皇、罗马教皇、一战联军三大元帅、德国兴登堡元帅等人物照之外,还选登了许多军事摄影作品,如欧战中的特姆特姆毒弹、德军从柏林出发、英国炮队战于富兰德省、法国的塞尼嘎尔军队、俄士希昂之战、欧洲战俘之生活以及德军轰毁的莱姆斯大教堂等.为读者建构起了民族国家命运的想像空间.这些图像向我们展示了民国初期丰富的社会景象,而读者通过图像建构起来的种种想像——“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想像,关于西方世界的想像,关于摩登时尚的想像”,使杂志取得了广泛影响.

3.翻译现代性

陈平原说:“域外小说的输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学结构内部的变迁,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原动力”,这句话准确揭示出晚清民初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域外小说的输入过程,是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借鉴域外文化,并通过本民族语言改造及文学方式多样化,将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融合创新的现代化过程.

《礼拜六》的前百期刊有翻译小说119篇,占该刊发文量的1/4;后期因时代主题的变迁,翻译数量减少,但质量却大大提高.其中优秀翻译作品有周瘦鹃的《黑狱天良》、《旁贝城之末日》、《五年之约》、《恐怖窟》、《最后之授课》、《末叶》等,作品涉及到英、法、美、俄、德、意、瑞典、芬兰等多个国家.《旁贝城之末日》是周瘦鹃由同名电影改译而成,电影则是根据英国小说家EdwardBulwerlytton在1834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这部历史小说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的庞贝城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卖花女奴Nidiy(周译为妮蒂霞)帮助她所爱的Claugers(周译为克劳格司)及其女友Ions(嫣红丝)战胜邪恶和灾难的动人故事.周瘦鹃的翻译完全体现了王德威在《翻译“现代性”——论晚清小说的翻译》一文中所概括的晚清翻译风格:“当时的翻译其实包括了改述、重写、缩译、转译和重整文字风格等做法”,是典型的化外为中,经过电影→小说,外国→中国,电影语言一书面语言的多层转化,使尚未普及的电影通过艺术形式的转化实现文化的传播.

民国初期的小说翻译明显地继承了晚清翻译方法,改述、重写、缩译、转译和重整文字风格显然会伤害原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及风格神韵,但同时又衍生出新的翻译文本,这些带有明显再创作痕迹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充满矛盾的改造过程,而且是与世界文学不断交流的过程,这种主动而艰难的对话与交流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