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再吟》后记

点赞:12265 浏览:550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前人论文艺,以无意中得之为上.就我个人体验,这等境界得来不易.举一首自作五律:

此地尘嚣远,萧然夜雨声.

一灯陪自读,百感警兼程.

絮落泥中定,篁抽节上生.

驿旁多野草,润我别离情.

有位朋友说,读这首诗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回忆那年春天一个细雨漾漾的晚上,郊外偏僻的角落,独处斗室,灯下读书,读什么,身在何方,竟完全失去记忆.朦胧模糊之中,瞬间萌发叫做灵感的东西.诗句汩汩而生,不费斟酌,很少修改,潜意识的积累进入意识层面,于是一切置之度外,遗忘,留下的只有四韵八句.我珍惜这段生活经历,感到奇异,惊嗟.那时的我真像梦中人.诗的高下优劣,别人如何评议,在所不计.重要的是那份思绪,那个忘乎一切的雨夜确实很迷人,不知何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对美的追求过程产生的乐趣,大于创造物本身.由此进一步体会到美的本质脱离功利,美的创造与欣赏依赖直觉.

古今谈艺论文的文章多不胜计,我独钟于古老的、概括简炼的短句,因其中有最丰富的哲理在.论书法:“书,心画也”;论诗:“诗言志”.两者相通,说到底都是“情”,穿透本质,超越时空,对今天的启示丝毫没有减弱.问题倒是我们今天常远离古人遗训,忘却了根本.所以我曾说书法向“心画”回归,不但不是倒退,而要求继续前进.诗歌强调“言志”,任何时代不会过时.从古人遗训中寻求现实意义,才体现出我们一代人的智慧.为了表达

“情”,作诗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技巧在内的“寄托”必不可少,但都围绕“情”为基点,为归宿.“欺情以炫巧”最要不得.以真情实感作导引,无做作,无巧饰,诗不粘附诗人成为“第二生命”,而与诗人全身心合为一体,即诗人本身.“诗言志”,志即是诗,是诗人本质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暂时做不出好诗,也不失为诗人,比之以诗人行家里手自居而失去自我者高明得多.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作者失意中的感喟,出于特定条件,诗的意境远远超越了历史的具体性.读者以各人的经历体验诗中的普通性忧思.这种普通性的忧思从历史上许多诗歌也能找到共鸣.与《登幽州台歌》意境不同的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却内含与陈子昂相通的哲理.千山万径空旷白茫茫一片,特写镜头突然对准一个钓翁.“雪”如何能“钓”“独钓”为着什么与《登幽州台歌》相同的是,起笔天地之大,都落笔一个“独”字.古今哲人的思考超越时空,异于常人,孤独感油然而生.柳宗元,陈子昂,都是大手笔,比较之下,后者更加不事雕饰,没有任何着意成分,全从心胸呼号而出.

前不久,偶然重新写《淳化阁帖》片段,有了新鲜感受.觉着王羲之的手迹似乎也平凡,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特殊亮点,果真是“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然而仔细品评,到处弥漫着内在的张力.作品不容随意拆开、装配,好就好在信笔所之浑然一体.由此想到,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样的字帖,只一个“集”字便着眼不高,不可能臻于上乘,甚至未免欺世,还有等而下之的便不必说了.其他艺术道理相同.好诗常伴随着佳句、名句,佳句、名句由好诗自然流出,却非外部移来装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是偶然得来不费工夫,经后人摘成为千古绝响.单看这两句,绝无惊人之处,好就好在不作惊人语.“僧敲月下门”经由推、敲的故事,高下之分似乎有了“定论”.可是在王船山眼里,“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无论推或者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究其原意,情、景妙合无间,便达到至高境界,遣字造句全以情景转移,外加“推敲”,不免造作的痕迹.王船山之说强调一面,倘从诗的技巧、工力的重要性驳议,又有大篇道理可说.但是追溯诗的抒隋言志真实不欺,造就诗的性灵合作而言,船山的“何劳拟议”应当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诗之为诗,就在于它自身,禅家之所谓“现量”,显现真实,不参虚妄.

《三余再吟》后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应酬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当今社会急速发展,有句常用的话叫做“信息爆炸”.倘说“消息”,古已有之,“信息”,则与现代化媒体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当前时代的特征.过量的信息,造成躁动浮泛习以为常.“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倘看到今天的样子,不知该怎样言说了.过量的信息,使人难以辨别价值高下甚或混淆价值观,导致思想缺失以至可贵的(包括过去与当代)思想也淹没在凡庸、低俗、无聊之中.信息可以激发艺术创作,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无论何种信息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太多的信息把艺术挤向边缘化.信息不能代替深入生活.为了精神的升华,我们需要从最底层汲取源泉.画家不能靠照片代替写生,摄影家的镜头不可能没有选择性.我们时代即在当下也并非没有杰出作品,为数极少的杰作被大量噪音混淆,人们来不及或者无心分辨.而噪音却因其喧闹一时得以存在突显出来.当我看到为推出“精品”而竭力“打造”、“制作”、“拼搏”,总会怀疑:文艺果真如此这般达到繁荣的吗什么才是意识形态真正的繁荣日常用语里所谓提高“档次”也是随处可见.“档次”源于商品,把艺术家划分档次,是尊重、还是贬低还见到有的展览会题名“实力派艺术家”,倘说经营企业要实力,拳王泰森有实力,倒也不差,当然泰森咬人既是犯规,并且是对自身实力缺乏自信力的表现.艺术家创造精神产品,如何一个“实力”了得艺术的位置要靠群众在历史中检验.唐人自选的两本唐诗(《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竟没有杜甫作品入选.王羲之在唐太宗以前也远没有登上“圣”的位置.书法有“圣”,显示了价值观的极大变化.“圣”开启了宏伟壮丽的流派,但是未尝没有束缚人的思想.直到帖学衰颓,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上升下降的过程一样,定于一尊,便走到事物的反面.真正的艺术繁荣离不开多元化局面.

信息爆炸伴随语言爆炸,新的词语陡增,旧词语有的变化着原先的感觉.比如“应酬”,属中性,有各种姿态.古代有许多应酬之作,送往迎来,席间赠答,多不胜计,真正的好诗绝非敷衍了事.大作家哪怕一作不真,在批评面前也避不开刀尺的锋芒.像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尽管流传甚广,毕竟失之于浅.比起他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未免逊色.到了现今躁动的环境里,“应酬”的素质降低,无非热热闹闹、逢场作戏、皆大欢喜而已.“应酬”成为一种处世手段,以至拿来象征身份.如说某人多“应酬”,或自诩“应酬”多,便表示有来头、“档次”高.达到华威先生那样的程度,便得其所哉了.看似为公务忙碌的华威,其实在破坏着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