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自传

点赞:19445 浏览:919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与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和“私人化”写作之间的对比,来阐释《饥渴的女儿》这部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自传.

关 键 词:虹影饥渴的女儿自传

当我读完这篇小说后,我同时想起了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和林白,陈染的女性写作.因为这篇小说与二者都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会发现它与二者不同.可以说,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更像是另一种自传式小说.

一、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与《饥饿的女儿》

郁达夫的小说是一种自我暴露式的自传,通过他的小说我们可以了解他整个的内心,因为他的感情总是毫无保留的抒发出来.而虹影正是沿用了这种写作方式,但又有所不同.虹影说,之所以写《饥饿的女儿》其实目的非常单纯,只是为了忏悔,对母亲和养父的愧疚,因为母女之间从来就缺乏沟通,她对养父更欠一份恩情.而郁达夫的写作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感情上的满足,并以此为美.虹影则是表现出对自己过去的一种正视和认同.

郁达夫和虹影两人都在作品中加入了关于性饥渴的描写,这是他们写作的一个共同点,但二者又有不同.郁达夫作品中性的描写更是自我长期性压抑释放的产物,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会发现,在这些性描写中反封建的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而虹影的性描写自然也有性压抑的一方面,但更像是一种女性自然成长中对性的正常需求,不具备某种社会意义的阐释.另外,作品中写道“下这个决心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我在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情人或一个丈夫,我是在寻找我生命中缺失的父亲,一个情人般的父亲,年龄大到足以安慰我,睿智到能启示我,又亲密得能与我平等交流情感,珍爱我,怜惜我,还敢为我受辱挺身而出.”由此可见可见六六寻找的不仅仅是性的需求,更是成长中的感情依靠,这种感情正是她一直缺失的父爱.

另一种自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参考文献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私人化”写作与《饥饿的女儿》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关注女性命运的女性作家,代表作家有陈染、林白等.她们对女性经验和女性心理全方位敞开,对个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命体验的书写,对个体的书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私人化写作经常以歇斯底里式的方式发泄女性内心的孤独苦闷,探索新时期女性生存的问题,进而对男权社会进行破坏.

心理和身体是“私人化”写作的两大主题,通过对内心夸张变态的描写以及对身体恣意放纵的描述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反思.而这两个主题也正是《饥饿的女儿》中所重点描述的,生理上的饥渴和心理上的饥渴同时造就了饥饿的女儿.所不同的是主人公六六开始时并没有同私人写作中的主人公那样放纵自己,她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当她知道一切以后,同时被寄托感情的历史老师也因为惧怕未来而后,六六长大走出了家门,她也染上了同时代人的颓废色彩,开始在社会上纵情酒色,挥霍放纵青春.或许是经历太多的苦难和挫折,已经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心理上变得空虚无聊,没有了生命上的归属感.

《饥饿的女儿》同“私人化”写作不同的地方在于作者的感情一直含而不露.葛浩文在评论《饥饿的女儿》时曾指出,“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六六悲惨的遭遇没有让作者歇斯底里的发泄自己的感情.在林白、陈染等的自传体小说中,个人的主观情感往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支配着文本的演进.而《饥饿的女儿》却采用了一种情感不外溢的叙述.叙事者仿佛一个超然的局外人,缓缓地讲述着一个私生女的不幸遭际,一个贫困家庭的艰难生存、一个社会的时代悲剧.冷静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深沉悲郁的感受.这样一种朴素本色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时代的弃儿

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讲述自己成长中发生的故事以及自己私生女的尴尬身份,但是如果深入发掘会发现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与“饥饿”有关,而“饥饿”正是那个动荡的年代造成的.所以,作者的饥饿渴求都与时代有关,而作者则正是那个时代的弃儿.

这篇小说的中心是围绕“饥饿”展开的,因为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代出生,作者与饥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饥饿不仅是主要表现了三重含义:食饥饿、性饥饿和心灵的饥饿.在《饥饿的女儿》中,“饥饿”不仅同时具有这三重含义,而且是一个年代的真实写照.“饥饿”是“我”出生的契机,“与我的一生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等我身体上的毛病,精神上的苦闷似乎都和它有关”.“我”是“饥饿”的果实,在那个大饥荒年代,成千上万的人死去,靠“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挑着家庭重担的母亲在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年轻人的帮助下,保全了全家的性命,由此也有了“我”——一个不该存在的私生女.如果不是饥饿年代的存在,六六的悲剧或许也就不会发生.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让一家人变得疏远开来,亲情显得软弱无力.不仅是六六,大姐,二姐,三哥,四姐和五哥也都是时代的弃儿,在现实面前他们都是那么的疲惫不堪.

四、结语

总而言之,《饥饿的女儿》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描写了自己的遭遇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从而给自传小说创作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阐释空间,拓展了女性写作的发展空间,在讲述故事和抒发感情上产生了更多的创造性.可以说,《饥饿的女儿》不仅是一部简单的自传体小说,更是作者在探索人生道路和发现自我上的一种超越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