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时间

点赞:19847 浏览:923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塞尔·马尔丹在其经典著作《电影语言》中将电影时间分为放映时间、剧情展示时间和观看时间.时间给了电影存在的多种方式,同时也给了创作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自由空间.“真实时间剧”创造了一种电影时间无限贴近于现实时间的形式,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时间终究只是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段.

关 键 词:电影时间真实时间剧

斯蒂夫霍金说过:“时间既有诞生的一天,也有死亡的一天.”人类对于时间的思考涉及到了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等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反映在2000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化媒介——电影里.“无可置疑,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因为,在观看一部影片的全过程,这一现象是能迅速抓住的.这无疑是因为空间是感觉的对象,而时间却是本能的对象[1]”

在许多电影中,我们经常见到有关时间的表述,时间作为剧作结构的一部分,作为电影视听语言的一部分,已成为了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会以几句台词,几个物件细节,一个段落甚至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还会单独的成为科幻影片的主题(如《罗拉快跑》《时间》《十三度凶间》《时间机器》《蝴蝶效应》《黑洞频率》等影片).另外,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又可以从时间的顺序处理方式上,将时叙事法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一)三种时间

马塞尔·马尔丹在其所著的《电影语言》一书中说:“在贝拉·巴拉兹看来,电影是给时间带来了三个含义,首先是放映时间,其次是剧情的展示时间和观看时间,这种印象是武断的、主观的,这里也包括观众印象所产生的消极结果和厌烦感,也就是说,由于一种长得难以忍受的长度而产生的冗长感.[2]”

这里马尔丹所说的电影时间的三个含义,通俗地说,也即:影片放映时间,内容展示时间和观众心理时间.影片放映时间,顾名思义是一部影片播放时间的长短,“故事放映时间的长短与电影技术的改进和人们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放映时间的长短也与电影叙事的需要有关....随着人们的电影观赏和叙事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故事影片是一种放映时间一个小时或者更长一些的电影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大体上限定在90——150分钟这个基本框架中”[3]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艺术发展至今,电影的创作早已走出了90分钟到150分钟的框架,电影放映时间短到四五十分钟(《四月物语》53分钟),长到227多分钟(《美国往事》229分钟)各有不同.近些年来,随着成本回收以及观众鉴赏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投入的莱坞大片将放映时间延长到了200分钟左右,这也是电影工业发展所提出的更新的要求之一.所谓剧情展示时间,是指电影所表现内容的时间跨度,“是银幕上表现事物的时间,是一种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是人们常说的蒙太奇时间.叙事时间是电视叙事构筑情节的时间,是对现实时间的加工和变形,甚至逆转、扩展、省略或超越.”[4]如影片《末代皇帝》所表现的是从光绪34年(1908)3岁的溥仪登基到1959年劳动改造后的溥仪被释放,剧情展示时间长达50年之久.又如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和凯文·麦克唐纳(KevinMacdonald)联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网站YouTube所拍摄的影片《浮生一日》,以「爱」和「恐惧」为题,共拍摄了8万多个段落,4500多个小时,却只演绎了不同的人活在2010.7.24这一天的故事.又如法国导演罗贝尔·昂里科所拍摄的影片《猫头鹰桥上的事件》,将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扩充成一部放映时长达三十分钟的影片,并且还造成了甚至比放映时间更长的观众心理时间.可见剧情展示时间内容展示时间既可以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也可以是短短的几分钟.所谓观众心理时间,是指影片内容在观众心理留下的印象持续的时间.其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概念.既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受众个体差异性的影响,换句话说,同样一部电影,会因为观众的性别、年龄、经历、学历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时间,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此外,从影片本身来说,不同的画面组合、不同的声音编排也会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前苏联著名导演、蒙太奇理论大师爱森斯坦的名片《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在六分钟的屠杀段落里,爱森斯坦用了一百五十多个镜头,反复在屠杀者与被屠杀者之间进行切换,在此过程中,爱森斯坦还画龙点睛地设计了一个婴儿车沿阶梯缓缓滑落的场面,为观众平添了一种忧虑、紧张和恐惧.这个段落的真实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可是给观众所留下的恐惧却是十分漫长的.

影视作品中的时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时间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真实时间剧”

值得一题的是,当放映时间与剧情展示时间重合的时候产生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美国称为“真实时间剧”),也就是说剧中人事件所展示的时间与剧外观众所观看的时间相同,由此说来,这类影片无限接近于现实,却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华,如果我们检测设有足够长的胶片的话,那理论上便可以拍出足够一生长的影片.“真实时间剧”的历史可以说和电影的历史一样的漫长,因为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咖啡厅放映的第一部影片《火车进站》便可以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真实时间剧”,当然,那个时候的电影还之所以“真实”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在探索阶段的记录本性,没有任何的技巧可言.随着电影拍摄技巧的不断进步,电影创作者们为“真实时间剧”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正午》便是这样一部影片.它讲述的是在警长贾利古柏的婚礼的当天(也是其退休日),他昔日绳之以法的匪徒被释放并且扬言报复,镇上的居民都希望警长能快点离开,而警长却坚持要亲自面对恶棍将他解决掉.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镜头反复的在寻仇的匪徒与找帮手的警长间切换,表现的是影片通过“真实的”时间形成一种超强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时间在银幕上一分一秒地流逝,观众感受着与剧终人物一样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另外美国电视连续剧《24小时反恐》也属于此类影片,它基本是按照故事的真实时间来拍摄的,即每集长度45分钟,而所表现的故事时间也差不多在1个小时之内,如凌晨1点钟到2点钟之间,每一季有24集,所有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其表现的24小时的剧情展示时间之内,情节紧张,环环相扣,充分阐释了时间就是生命这一主题.

时钟是“真实时间剧”中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它无时无刻的提醒着人们所处的时间.《正午》开始十分种后,第一次出现了时钟显示:10点50分,之后的70分钟里,凯恩警长不断地试图找帮手,为了强化时间造成的压力,影片中又先后17次插入时钟的特写镜头,不断制造出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氛.在《24小时反恐》中,也是如此,剧情发展每隔15分钟,便会有个时钟的特写镜头出现,并且在剧情中多次出现带有“限定性时间”的对白,来增加紧张的气氛.

此外,对平行蒙太奇的衷爱与大量的分切镜头的使用也是“真实时间剧”的重要特点.此类影片大都采用双线(或多线)发展,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分别展现每一条线索中的精彩部分,另外,由于播放时间的限制,不得不使剧情集中于有限的时间内,因此为了满足悬念迭起的需要,分切镜头的使用便是必不可少的,于是观众通常会看见同一个画面被分成了两个甚至四个,分别来表现正反各方的发展,这样一来,既可以弥补平行蒙太奇所带来的限定时间内无法被表现的另外一条线索,也可以在无形中将时间延伸起到突出和提示的作用.

如果说绝大多数的“真实时间剧”都是为了创造一种贴近现实时间的形式的话,那么实验影片《帝国大厦》则完全把现实中的时间复制到了电影中去.1965年,安迪·沃霍尔的实验电影《帝国大厦》首映时,到场的二百多名观众在影片开演半小时后纷纷走光.因为这部长达八个小时的电影由始至终只拍了一样东西——纽约帝国大厦.整个放映过程就像沃霍尔的朋友所说“什么也没有发生”,除了帝国大厦,一些胶片上的刮痕,5次晃过镜头的沃霍尔,时间在无尽的焦虑等待中流逝,直到一个小时后,突然,一个令人狂喜的时刻来到了,整个帝国大厦的灯全亮了,随之而来的是观众的掌声雷动,大约6个小时后,灯又一一熄灭,但是灯亮的那一刻可以称得上影史最令人激动的时刻之一,它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幻想般的体验,付出的代价或许是值得的.

正如查希里扬所说:“如果电影仅仅有可能以时钟机械的精确性干巴巴地把真实事件纪录下来,那么时间就不可能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段,他(艺术家)不是去复制他的周围世界,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构思去再现他,这一构思也决定着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定艺术形式的选择.因此,在一种情况下,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仿佛是要延长或者加快他所表现的事件的时间,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尽可能的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