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乞者与勇士形象的冲突

点赞:4181 浏览:137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求乞者》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用“沉默”和“无所作为”求乞的主体形象,这与其在现实中的“斗士”风格似相矛盾、相冲突.但从文学与现实交互影响的角度来看,这正体现了鲁迅在抽离现实语境的文学虚拟中暂时逃避,体现了文学理想对现实残酷的治愈.

关 键 词:文学理想;现实残酷;治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1

现实往往是一个与理想相距甚远的存在,与理想的美好相比,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向我们呈现着残酷的一面.对残酷现实的不满或是调解,人们往往各以其道――有人选择逃遁到另一个世界,好酒者如李煜,借酒浇愁;绝望者如屈原,付命汨罗.有人选择奋起抗争,铮铮者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者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但也有另外一种人如鲁迅一样,选择用文学虚构的方式来暂时逃避现实,寻求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平和状态,并借以治愈现实的残酷与艰难.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东西表达出来”1.文学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借助于自身一定的独立性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东西构建出来,并赋予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它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得超脱”2.文学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现实,却又从正面、反面地反映着现实,积极、消极地改造着现实,抑或是如同《求乞者》展示的那样偏安一隅地逃避、治愈着现实.

《求乞者》中,鲁迅用想象主体的视角构建了一种冷却、死寂、充满灰土的“现实”,主人公一方面冷眼识破现实的伪装,“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予烦腻、疑心、憎恶”3,另一方面又思考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乞讨.但是,正如求乞者识破他人一样,“我”又被他人识破,“将得到但居布施者之上的烦腻、疑心、憎恶”.借此,一个精神荒芜、人情罕至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灰土、虚检测无情的伪装、互相揭穿、疑心、憎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鲁迅创作的一个高峰期.1942年,他先后发表了《秋夜》、译作《苦闷的象征》、《影的告别》、《求乞者》、《论雷峰塔的倒塌》、《文学救国法》等文章,不管是对旧社会黑暗的诀别,还是对于军阀统治的不满,鲁迅都在总体趋势中表现出抗争的形象,如《秋夜》中所描写的枣树一样――“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4!更评价鲁迅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5显而易见,鲁迅并不是一个沉默和无所作为的人!


然而,当我们回归文本,鲁迅在《求乞者》中选择了一种与现实截然不同的态度――“用无所作为和沉默求乞”!他不再像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和现实中呈现的那样对“现实”萧条存有悲哀、憎恶,而是用虚无代替期望,用沉默和求乞代替抗争!这似乎与一开始鲁迅想像主体的斗争倾向、与鲁迅一直以来的斗争精神背道而驰.但刚好相反,这其实正是他内心对自身的一种抚慰,一种诉诸于文学主题的衷肠流露,一种借助于文学理想对现实残酷的治愈.

在一定文学世界中“崇高的精神力量、悟性和理性同社会性一道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并让位于本能;躯体越来越支配头脑”6,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斗争愈激烈,经历的矛盾越深刻,在另一个构建的世界中对于和平、安宁的向往也就愈急切.

“有很多作家往往一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到另一个差异非常大的环境中,反而能够弄清楚原来的生活环境,甚至地非常深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写作他的作品时,在他的灵魂里总是包容着他的完全统一的方面”,文学便是现实与理想冲突点上的润滑剂,一方面它使现实带给人的挫败感和绝望感大大减轻,使人们暂时抽离现实语境,达到理想的所在;另一方面它使理想更加贴近现实,拓展理想和现实交汇的广度和深度,使人们在现实残酷打压下所受到的创伤得以借助于文学的力量稍加治愈.

求乞者与勇士形象的冲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现实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正如鲁迅所说:“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都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都有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求乞者的妥协,正是鲁迅对于现实逃离式的战斗.而其体现的文学理想对于现实残酷的治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更为我们提供了在现实颠簸中找到未来的终南捷径!

注释:

[1](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张昕畅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5页

[2]朱光潜:《谈文学》,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5页

[3]鲁迅:《求乞者》,选自《鲁迅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4]鲁迅:《秋夜》,选自《鲁迅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5]:《新主义论》(1940年1月),《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6](匈)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