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社会性别角色中性化现象的

点赞:11345 浏览:460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性化现象逐渐流行并冲击着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审美观念.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性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与此同时也给个体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以包容性的态度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因势利导,使其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关 键 词:中性化原因影响措施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的多元性、社会心理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的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审美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借助于《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一些选秀娱乐节目的大力炒作,中性化现象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并逐渐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随处可见这类“特殊人群”,不管是从他们的声音、衣着还是行为等各方面,我们都很难分辨出其真实性别,而这种“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的现象往往被人们称为“中性化”.

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持肯定态度的人们认为中性化现象代表着时代的进步,是一种彰显个性的表现.通过这种另类的表现方式,可以容易地引起他人的注意并成为焦点,进而满足追求自我的超越感和社会认同感,这种观点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此相反,持否定态度的人们认为中性化现象是一种时代的异变.心理学认为,性别角色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1],人们在对性别角色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关于男女的刻板印象也是对比最鲜明的.根据传统的看法,我们往往认为男性是阳刚、坚强、自信、能干、理智的,而女性则是温柔、敏感、顺从、被动、情绪化的.那么,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制约之下,中性化就很难融入社会的主流之中,也难以被大多数人广泛接受和认可.

关于当代社会性别角色中性化现象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发展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但是,不管是认同还是否定,我们都应该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为“存在即合理”,每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中性化现象产生并逐渐流行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表现在男女的生理基础上,每个人都具有的荷尔蒙,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异性的特征;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选秀节目、报刊杂志对中性化的追捧让人目不暇接,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人们也越来越被这种独特的个性所吸引;再次,在当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性别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人们开始崇尚中性之美的原因之一;最后,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性别规范的强制力不断减弱,进而造成了人们心目中传统性别意识的逐渐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性化现象的流行.


目前,中性化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性化人群兼具男女性格的不同特点,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兼具男女两种性格特征的人在社会发展中更具优势.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职业中,由于对性别的要求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平等地进入这些行业,中性化人群就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这些新兴行业中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中性化有利于摒弃从众心理,充分彰显自我个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要在角色认同中不断完成社会化过程并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在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环境之下,青少年被塑造的千篇一律,相比之下,中性化则打破了这种模式,是人们追求个性、时尚和独立的表现,有利于青少年摆脱从众心理,在角色认同中不断尝试,相互比较,最终形成促进自身发展的性别特征.

3.中性化有利于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形成男女平等的良好氛围.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性化趋势也不再过多地强调性别区分,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冲击了传统观念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为女性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性化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存在消极影响.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获得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体的中性化特征一旦超过了度,就容易造成个人对自身性别角色的混淆和行为规范的失范[2],使其难以融入社会,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针对中性化现象所产生的弊端,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引导:

1.把握适度原则.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中性化特征也是如此,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个体性别的发展不能过度偏离社会关于性别角色的“原型要求”.在这个度的范围内,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越过这个边界,否则会适得其反.

2.加强性别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针对男女分别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即“因性施教”.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树立自身的榜样规范,引导孩子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正确的性别特征.

3.及时引导,加以转化.社会力量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要对人们的性别差异认知进行正确引导,将“中性化”引导为“双性化”.双性化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做出不同表现[3].大众媒体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宣传正面的性别角色形象,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性别规范意识,在共性之中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不断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中性化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并逐渐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中性化现象毕竟只局限于少数群体,它无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种异样元素短暂流行之后,人们势必还会回到正常的审美角度.因此,我们要以包容性、接纳性的态度正确看待这种现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中性化趋势的发展,以进一步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