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鉴视、自我鉴定与自我寻找

点赞:25957 浏览:1193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赛缪尔贝克特是非常有名的剧作家,他的长篇力作《莫菲》与小说三部曲《莫洛伊》《莫洛伊之死》《无名的人》,虽然没有《等待戈多》有名,但同样是其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小说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莫洛伊》是重头戏,通过独树一帜的文章结构、略带意识流和象征主义的写作风格,让《莫洛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关 键 词:赛缪尔贝克特《莫洛伊》自我寻找自我鉴定

上个世纪,现实主义风靡一时,展示现实主义意义的作品也非常多,不同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表达出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贝克特也不例外,在他自己的作品《莫洛伊》中,现实主义的色彩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这部作品中,贝克特以非常特别的人物形象和方式来衬托现实主义,那就是自我监视、自我寻找和自我鉴定.自我寻找,可以看做是一种对往事的回忆,可以看做是自我曾经迷失之后的自我审视,也可以看做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规避.自我监视,往往是在现实并不如意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自我鉴定是在度过人生的迷茫期之后,对以往行为的一种修正.贝克特在《莫洛伊》这部文学作品中,对这三点,通过莫洛伊与莫朗的人生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莫洛伊》:现实下的迷茫,莫朗与莫洛伊的自我监视

贝克特对现实有非常敏感、非常现实的感应,在他的小说里,则表现为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比较迷茫,在极端痛苦的境地下开始进行自我监视.这种自我监视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反映,也是人物在极端压抑下的一种呐喊.在《莫洛伊》中,贝克特选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物自身的这种自我监视,那就是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最主要的叙事者来讲述故事.在人物的自我讲述中,将故事主要人物的各种生理特征,以及自身情感很好地体现出来.

《莫洛伊》中的人物并不像我们通常见到的那些小说人物,在通常的小说里,人物都有特定的生活背景,围绕着故事的发展,总是会有很多辅助的资料或者信息作为人物命运的铺垫.但是在贝克特的小说中,这些所谓的重要的条件都是忽略不计的.在《莫洛伊》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是被虚拟化的人物,他们没有具体的人物特征,只有一点,他们都是以流浪汉这个最显著的形象存在.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敏感的,很多时候也是脆弱的.每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是复杂的、微妙的.贝克特通过细致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的最真实的情感反映下衬托出时代的变化、深灰的变化、人的变化.

很多人认《莫洛伊》的故事不够动人,没有很大的起伏,但是,很显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这部小说的优点.贝克特本身是深受法国战争的影响的,由于曾经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在对战争的残酷上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莫洛伊》的小说中,贝克特对于战争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的,在故事的开头,便是以战争开头,他在母亲的房子里开始回忆以前的一切,这样的记忆是痛苦的.以前的经历并不是愉快的,莫洛伊本来是不想回忆的,但是,没有办法.故事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莫朗,这个与莫洛伊有着共同记忆的人,在现实的洗礼下,不仅强烈展示出对现实的无奈与迷茫,而且在这种迷茫之下,更多的是自我监视.

二、《莫洛伊》:精神上的救赎,莫洛伊的自我鉴定

贝克特除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白,同样在精神领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一解构.贝克特试图在精神领域上的探索来警示世人,只有达到精神上的欢愉,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流浪的人在身体以及物质上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的,他们只是在不同的地方,不断地流浪,不断地追寻,在不同的寻找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精神上的追逐,确切地说,精神上的救赎,这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的一大突破,也是贝克特对自身不断审视、不断要求的结果.莫洛伊不断重复地寻找着自己的母亲,虽然母亲是一个具体的人物,但是“母亲”身上所承载的意义事实上是非常多的.莫洛伊通过这样一种行为,达到心灵上的安宁,事实上也是作者贝克特心灵上的一种宁静.

自我鉴视、自我鉴定与自我寻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莫洛伊》的故事情节总的来说是比较简单的,结构也比较松散,故事在细节处理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莫洛伊》成为经典之作.在《莫洛伊》中,时间这个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主人公对外界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一直都是抱着一种冷漠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又总是会忍不住关注着外面发生的一切.外面的事情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着莫洛伊对待事物的看法.自我鉴定是在对自己认识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对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的一种深刻的反映.能够进行自我鉴定,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领悟已经不是一般的水平,而且还体现出作者对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自我鉴定同时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重新审视,这是对自己负责,能够重新正视过去的人,特别是能重新重视过去所犯的错,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一点上,不能说莫洛伊做得非常好,但是最起码的,他的这个行为就非常令人敬佩.莫洛伊的自我鉴定虽然是他一个人的行为,但是这是出于责任,更是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在《莫洛伊》中,无论是小说中的莫洛伊,还是莫朗,自我鉴定和自我追寻都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并不是贝克特的故意设计,而是故事的本来走向,贝克特不仅是顺着自己的思路,也是顺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安排故事.而《莫洛伊》中莫朗和莫洛伊不断流浪,不断寻找心灵上的栖息之地,不断寻找精神上的救赎.在现实社会中,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人们总是会向往没有压抑、没有痛苦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社会,在现实面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莫洛伊》里的人物不断地在精神领域进行着反思,不断地自我鉴定,在不断地否定和肯定中,才能慢慢地拨开眼前的雾,找到继续前进的路.在《莫洛伊》中,贝克特做了最大,同时也是最好的尝试.

三、《莫洛伊》:语言中的讽刺,莫洛伊的自我寻找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是非常值得考究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出作家的文字功底,同样能显出作家自身独特的风格魅力.贝克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就非常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贝克特喜欢运用语言幽默来达到自我讽刺的效果.这种在语言上的讽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作家都是比较擅长运用的.贝克特笔下具体的人物特征都被有意模糊了,只是留下比较单一的、落魄的流浪者这样的大众形象.在自己的作品中的这种自我讽刺恰恰是一种自嘲行为,也能在作品之外对读者起到稍微的警示作用.但是,这种讽刺往往是透过其他的带有某种寓意的事物来表现的,读者并不能马上就品读出这种讽刺意味,必须仔细品读之后才能体会.这种讽刺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莫洛伊》中,在贝克特的其他作品中,这种风格也是十分突出的.贝克特这种语言上的讽刺,恰恰是贝克特对现实有着极为清醒的状态下的一种最真实的反映.这种反映落实到《莫洛伊》中,就是莫朗与莫洛伊的不断自我寻找.

自我寻找这个主题,在很多作家的很多经典作品中都有涉猎,但是像贝克特这般深入研究的作家就是凤毛麟角了.自我寻找,是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迷茫之后,在自我监视和自我鉴定之后的一种正面的状态,同时是对世事的一种顿悟.一般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以及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来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的.这是残酷冷漠的现实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一种普遍行为.《莫洛伊》中,主角莫朗和莫洛伊是自我寻找的最好实践者,虽然他们自我寻找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亲人,但是在寻找亲人之外,他们同样是在对自我的一种追忆和反思.他们以流浪者的姿态出现,虽然流浪者身似浮萍,无依无靠,到处流浪,居无定所,随遇而安,但是这种看似颠沛流离的状态谁说不是最好的状态呢?行走在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风土人情之外,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事实上,贝克特在《莫洛伊》中呈现的状态并不是陌生,反而是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是因为流浪,是因为自我追寻.

《莫洛伊》这部小说中,除了主角们以流浪者作为自我寻找的身份外,贝克特更是另辟蹊径地以“我”的姿态来看待这些事情.但是贝克特在《莫洛伊》中反其道而行,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因为贝克特对自我追寻有着最真实、最贴切的感受,所以在《莫洛伊》中,以“我”的姿态来叙事,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这样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更能客观周到的叙述,也能够给读者足够的空间,事实上是更具说服力的.贝克特曾经在战争爆发时亲身参与进去,同样也在战争进行的时候便尝生灵涂炭之苦,更是在战争之后不得不面对亲人失踪的痛楚.所以,对于《莫洛伊》中莫洛伊与莫朗踏上千里寻亲之路,他有亲身体会.贝克特将这种体会融会贯通,使得作品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停顿、每个转折都透露出亲和力,能够让读者心领神会.